第五节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技术方药篇一、常用中药
马钱子——通经络宣痹疗瘫
马钱子又名番木鳖,为马钱科植物马钱的成熟种子。性寒,味苦,有毒。功能为通经络、止疼痛、散血热、消肿毒、祛风湿、强筋骨。常用于以疼痛、肿胀为主的肌痹、筋痹、骨痹。
朱良春指出,马钱子善通经络,而止痹痛,常用于慢性腰腿痛、风湿性肌炎、慢性肌肉劳损、坐骨神经痛、陈旧性外伤性关节炎以及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病症。以上病症,皆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临床上大致可分为风寒湿痹(性质偏寒)、风热湿痹(性质偏热,包括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者)、顽痹、虚痹四个大类,前两者大都以祛邪为主,顽痹往往需正邪兼顾;虚人久痹,大法以扶正为主。马钱子原则上可用于其中任何一类痹证,因其有宣通经隧、止痛消肿之长,而其用量又极小,不致损伤正气。类风湿关节炎晚期,活动严重受限者,即张子和所谓“即遇智者,亦难善图”,如能在补益气血、补肾壮督、活血通络、虫蚁搜剔的基础上加马钱子,亦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朱良春云:马钱子一药向为医家所畏用,以其有剧毒(含番木鳖碱,即士的宁),如因误用,或服用过量,或炮制不得法,可引起呼吸麻痹而致死。然马钱子之药效卓著,用之得当,可以起重病,疗沉疴,往往非他药所能替代。朱良春先生常说:“马钱子是中药里的二个“异数”:其味极苦,却大能开胃进食;其性至寒,却大能宣通经脉,振颓起废。”
以马钱子为主药组成的治痹方剂很多,如《救生苦海》的马钱散:番木鳖(入砂锅内,*土拌炒焦*为度,石臼中捣磨,筛去皮毛,拣净末)、山芝麻(去壳,酒炒)、乳香末(箬竹叶烘出汗)各五钱(15克),穿山甲(*土炒脆)一两(30克)。共研末。每服一钱,酒下,不可多服。服后避风,否则令人发战栗不止。如人虚弱,每服五分。*伟康氏用马钱子克,牛膝、甘草、苍术、麻*、僵蚕,乳香、没药、全蝎各35克,配制成粉,每次1克,用白酒冲服,每晚服1次,20天左右为1疗程,治疗肥大性腰椎炎20例,显效18例。
马钱子毒性较大,应严格如法炮制并掌握剂量。寒凝血瘀疼痛者常嘱病人用汤剂冲服九分散1~2克,若肌肉松弛、缓弱无力可用汤剂冲服马钱子粉0.6~0.9克。
〖附〗马钱子炮制法
马钱子的炮制至关重要。诚如张锡纯所说:“制之有法,则有毒者,可至无毒。”
1.张锡纯法将马钱子先去净毛,水煮两三沸而捞出,用刀将外皮皆刮净,浸热汤中,日、暮各换汤1次,浸足3昼夜取出,再用香油煎至纯黑色,擘开视其中心微有*意,火候即到。将马钱子捞出,用温水洗数次,以油气尽净为度(《医学衷中参西录》)。
2.赵心波法马钱子先用砂锅煮,内放一把绿豆,至开花时,剥去马钱子外衣,用刀切成薄片,晒两三天后,再用砂土炒成至*色,研末备用(《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
3.朱良春法马钱子水浸去毛,晒干,置麻油中炸。火小则中心呈白色,服后易引起呕吐等中毒反应;火大则发黑而炭化,以致失效。在炮制过程中,可取一枚用刀切开,以里面呈紫红色最为合度(《虫类药的应用》)。
芥子——止痹痛,搜剔内外痰结
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芥子”。味辛,性温。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常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芥子辛温,味厚气锐,内而逐寒痰水饮,宽利胸膈,用于咳嗽气喘,痰多不利,胸胁咯唾引痛;外而走经络,消痰结,止痹痛,除麻木。《开宝本草》谓芥子主“湿痹不仁……骨节疼痛”,《本草纲目》亦谓芥子可治“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朱良春先生认为,久痹疼痛,未有不因停痰留瘀阻于经隧者,因此所谓治“骨节疼痛”、“不仁”云云,皆指其辛散温通,入经络,搜剔痰结之功。故常在痹证方中加用芥子一药。如与姜*、制南星、桂枝、露蜂房、赤芍药、海桐皮、淫羊藿、鹿角、制附片、当归相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与生地*、熟地*、淫羊藿、鹿角、麻*、桂枝、制川乌、制草乌、乌梢蛇、炮山甲、骨碎补、续断、威灵仙、木瓜等相伍,配合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慢性腰腿痛,疗效均较为满意。
芥子可治结节病(皮痹)。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的非干酪性上皮样慢性肉芽病变,可发生在淋巴结、肺、肝、脾、眼、皮肤等处。此当属中医学中的“皮痹”“痰核”“痰注”范畴,如朱丹溪说:“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痰注也。”故其治疗,当以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芥子、生半夏、紫背天葵、僵蚕、薏苡仁、海藻、昆布、夏枯草、生牡蛎、老鹳草等;夹瘀者加赤芍、炮山甲、当归、地鳖虫、露蜂房;夹气滞者加青皮、陈皮、姜*;阴虚者加麦门冬、天门冬、百合、功劳叶;肾阳虚者加鹿角片、仙灵脾、熟地*、巴戟天。
朱老用白芥子,一般为10~15克(汤剂),最大量用至18克,无任何不良反应。注意:内服过量可致呕吐。阴虚火旺及无痰湿水饮者忌服。
鬼箭羽——破瘀散结,治贼风历节诸痹
又名卫矛,为卫矛科植物卫矛的具翅状物的枝条或翅状附属物。《神农本草经》即有载录,味苦,性寒,善入血分,破血通络,解毒消肿,蠲痹止痛。一般临床较少应用,事实上本品行散入血,既能破瘀散结,又擅活血消肿,祛痹定痛,凡是瘀血阻滞之证,均可参用。
《神农本草经》称其“除邪,杀鬼蛊疰”,就是指出它能治疗瘀血阻络而导致的诸多疑难杂证。《本草逢原》载其“治贼风历节诸痹”。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它有调节免疫作用,所以对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如类风关、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白塞氏综合征等疾病,均可应用。上述诸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肌肉疼痛,并常伴有不规则的发热,以及皮肤、黏膜损害,症情反复缠绵,有“四久”之特征,即“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痛多虚、久必及肾。”临床常以之配穿山龙为主药,结合辨证论治,时获佳效。但气血亏虚,或有出血倾向,以及妇女月经过多、孕期,则不宜应用。用量一般15g左右,体实者可用至30g。《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风湿病方,用卫矛60~90g,水煎服用,就说明是没有毒副作用的,只有虚寒证宜慎用之。
此外,由于本品擅解阴分之燥热,对糖尿病之阴虚燥热型者颇合,不仅能降糖,而且并发心脑血管和肾脏、眼底及神经系统等病变,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机体代谢功能等作用,既能治疗,又能预防。据药理分析,证实其所含之草酰乙酸钠能刺激胰岛细胞,调节不正常的代谢功能,加强胰岛素的分泌,对中虚气弱者,可配合参、芪、术等同用。但孕妇慎用。
肿节风——散瘀除痹,清热解毒
肿节风为金粟兰科植物金粟兰全株。又名观音茶、九节风、九节茶、接骨木。味辛、苦,平。归肝、大肠经。有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清热解毒之效。常用于肺炎咳嗽、口腔炎症、细菌性痢疾、肠炎等。现有成药“肿节风片”、“肿节风注射液”,以肿瘤辅助治疗为其适应证,有抑制肿瘤、抗癌增效的作用。
朱良春先生在长期临证观察中,发现肿节风因其剂量的不同,功效也有区别。小剂量(15g以下)有扶正的作用,大剂量(30g以上),则以清热解毒、散结化瘀为其所长,而多用于免疫性疾病活动期,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肿节风的用量为30~60g,配伍忍冬藤、鬼箭羽、生地*、水牛角等,起到免疫抑制作用。
例如葛某,女,26岁,年5月就诊。系统性红斑狼疮1年多,长期激素治疗,仍持续发热,关节疼痛,红细胞沉降率增快。遂予上药加味,治疗3个月,体温、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关节疼痛明显好转,目前继续中药治疗,小剂量激素维持,病情相对稳定。朱良春先生曾用肿节风配伍大青叶、桃仁、生石膏、野菊花、蚤休、金荞麦等,治疗1例败血症肺炎高热病人,已用药10多日,多种抗生素治疗乏效,而且病情危重,服用朱良春先生上述的3剂药后,体温和血常规中白细胞数呈阶梯式下降,病情转危为安。肿节风小剂量的使用,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单味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朱良春先生常用来伍以仙鹤草、油松节、甘杞子、仙灵脾、紫草等,效果显著。朱良春先生指出,无论是免疫性疾病的活动期,还是感染性疾病的急性期,往往呈现出热毒壅盛之证候,热毒内遏,可以熬血成瘀。瘀血与热毒相互搏结,故瘀热瘀毒是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特异性病机。而肿节风正具有清瘀、解毒、散结的功效,即使阴虚火旺,只要配伍恰当,可以照常使用。
未完待续
(本篇文章出自朱婉华院长主编《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医院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团队整理上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