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箭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午物语艾草middot菖蒲m [复制链接]

1#

特别策划|

吃粽子我懂,可为什么端午节还要悬那么多东西?

见?微

?吕丹妮

每到端午,孩子们就问,为什么要吃粽子呀,为什么要赛龙舟呀,为什么要挂艾草、挂菖蒲、挂桃枝、挂铜镜呀,端午怎么有这么多民俗活动?吃粽子和赛龙舟,大人总能拿出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为了屈原嘛!可是另外几个呢,为啥要挂那么多东西?

其实,古时至今日,五月五日端午节挂艾草、挂菖蒲、挂桃枝、挂铜镜,这一系列的民俗活动,都是为了「驱邪」。今时的人们,绞尽脑汁想用科学解释这些习俗,说草药可以驱虫呀,防止瘟疫呀……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古人可没有今天的科学知识,他们得了病,哪里会去化验,说是不是病毒感染了,他们会说,是瘟神作祟,是恶鬼捣乱,总之,放飞想象。

因此,人们想尽办法避免灾难,通过祭祀冤魂,或是研究各种辟邪手段。今天,我们当然知道「驱邪」一事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通过参与端午的各种民俗活动,人们了解到,每一个民俗,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都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端午门前悬艾草

艾草

艾虎为何凶猛?

唐代文献记载,端午节有采艾草(又叫艾蒿)制药的习俗,认为端午制药最为灵验。到宋时,端午制药逐渐发展为端午悬挂药材。宋代《东京梦华录》「端午」条说:「自五月一日及端正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迎相宴赏。」「艾人」就是扎成人形的艾草。

为何选用艾蒿呢?

传说在商朝末年,武王姬发伐纣时,带了一名医工萧艾,字艾蒿。萧艾医术不错,有次发现军中将士们竟用一种无名野草熏蚊子,燃烧的烟火和热灰还可以治泻止痛,大感兴趣,仔细研究;后来还用这种无名野草治好了全营的痢疾。武王赏罚分明,用萧艾的名字为这无名野草起名叫「艾」。

这是传说中「艾蒿」名字的由来。不过,这种无名野草能名留青史,天下皆知,也是因为它本身的「能力」。对于民间百姓来说,艾草既是常见物,又是实用品。民间把艾草的茎叶割回家晒干,点燃就可以用来熏虫。

明代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也认证了艾草的香,能驱赶蚊蝇,清除瘴气,还能杀毒。所以,端午时节,在北方的农村,各家都会割一把艾草,挂在门旁,用来辟邪,这是有一定依据的。

那端午插艾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楚地设在南郡。南郡的第一任郡守杀人如麻,十分凶恶,他用重金买通了郢都的一些小人,对那些暗中反抗的官吏、百姓,偷偷在他们家的门窗上插上艾蒿作为暗记,准备在五月五日调集大军将他们一网打尽。好在,一位叫王安的人知道了这郡守的阴谋,就和一些有威望的官吏一起,暗自一家家通知过去。一夜间,郢都的家家户户都插上了艾蒿。这个传说应是脱胎于历史文献,做了艺术加工,就有了这样的效果。

文献记载比较确实的是三国王叔和之事。东汉末年到晋武帝时,有70年的时间,瘟疫频繁,有据可查的大瘟疫就有21次。魏文帝时,王叔和与张仲景的另一个弟子卫汎,被襄阳名士举荐到洛阳祛除瘟疫。他们规定,京城所有水井都要清淤过一次,井水要用艾草等浸泡后,由军士分发才可以饮用;进入京城的人,也都要用艾草烧烟熏过;再加之其他办法,半月后,疫病逐渐退去了,活下来的人也越来越多。年轻的王叔和热衷于对艾的考究,他认为荆楚之地的艾是最好的,又认为五月是恶月,人的瘟疫多发生在五月,因此五月用艾防疫的功效最强。他还在襄阳大力推行「五月五门窗插艾」,这21次瘟疫大流行,几乎没有波及襄阳城。

后来,「五月五门窗插艾」也从襄阳流传开,如今的山东农村过端午节,各户人家还会在门框上挂一把艾草。

人们不只动用巧思,把艾草扎成人形,还会将它们扎成虎形,那就是「艾虎」,可以说是艾草束的进化版。

为何要做成虎形?老虎凶猛,又有灵性,古代的统治者曾设置「虎贲」一职,护卫王宫和君主;还有调兵用的「虎符」,地方公堂内的「虎头牌」,刑具「虎头铡」等等,都显示了人们对老虎的敬畏。

其实,查看汉代文献记载的神荼、郁垒的故事,就有这两位神人抓鬼给虎食用的说法,看来最迟汉代,在人们的眼中,虎是可以辟邪的。

端午日,人们常在门上画虎以辟邪,或扎艾虎以辟邪,用艾制成虎形佩饰,如制成虎形钗戴于发上。我们从年画中看到的艾虎,老虎的旁边常点缀着艾叶。陕北有一剪纸,也是老虎与艾叶「同框」。各地的剪纸《艾虎》各有不同,有老虎头上插艾草的,有老虎站在艾叶上捕蛇的,这些艾虎都与实物不同,也不能散溢香气,但是人们把它们贴在门窗上,也是用来辟邪啊!

?

现代饰品中,依然有艾虎

菖蒲

菖蒲:「水剑」斩妖邪

端午除了挂艾草,人们还会挂菖蒲,菖蒲也是种药材。

汉代人多追求长生不死,所以我们翻汉代的书,会发现有人说,人吃了一些东西,可以长寿,菖蒲开的花就是其中的一种。

到南北朝时,社会动荡,长生是不可求了,人们就更讲究养身保健。这时的书就说,经常吃菖蒲,可以轻身,明耳目,可以提高记忆力。

总之,不管是让人长寿,还是让人醒目轻身,在北宋以前,菖蒲都是在起药材的作用。

那为何后来人们认为菖蒲可以辟邪呢?

我们仔细看菖蒲的形状就能明白,古人把它神化了,神化成一种「水剑」,它的叶子,不正像剑吗?

「挂剑」这个传统可不是凭空出现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剑既可以作为武器进攻防身,又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春秋时,吴国的公子季札出使晋国时途经徐国,徐国的国君很喜欢季札的佩剑。季札虽然很愿意送他,但他还没有完成他的出使任务呢。那时候,如果使者没有佩剑,可是无礼的表现!所以季札并没有把佩剑送给徐君。不过,季札回国又经过徐国的时候,虽然徐君已经去世了,但他还是坚持把剑挂在了徐君墓旁的树上,完成了心中的承诺。

这个故事自此流传开来,「挂剑」这事儿也越来越常见。

日本的端午节,如今还比较全面地保留了传统的习俗,他们不但要插宝剑,还要列大刀(如《三国演义》中的青龙偃月刀),几乎所有端午节的浮世绘中,都有真刀真枪格斗的画面。别的时候可是没有这样的场景,还不是传说五月的邪气比较重啊!

鸟居清长《子宝五節遊端午中,孩子以菖蒲为刀剑

歌川国芳制作的浮世绘《雅游五节句之内端午》,画面中的四个孩子,前面两个正各持一把粗大的菖蒲鞭子,用力抽打地面。这种抽打地面驱邪的方法,汉代其实已经有了,比如人们过年时,会让一帮孩子扮演成方相,抡着武器,从宫廷的室内砍到庭院。就是棺椁在入土之前,也需要有人拿着木剑砍砸墓穴的四壁,用来驱除地下的鬼怪。王莽怕刘邦英灵阻碍,不是也去他的庙中四处抽打吗?说用「赭鞭」抽打墙壁,这「赭鞭」的功用,不是和菖蒲鞭子一样吗?

日本的画像中,还有儿童拿着真刀真枪格斗的场景,两位武士酣战的场面也常出现在汉墓的墙壁或棺椁上。这种显示武力驱除邪祟的方式,和年画中拿着鞭、拿着剑的门神差不多吗?如今在烟台的沿海地区,还有用剪刀剪了一把纸剑挂在门窗上的。

在中国,人们倒不在门上插真剑,更多的是把大菖蒲剪成剑的形状;又是药材,又像利剑,定能驱邪避瘟,逢凶化吉。而且,人们认为把这「水剑」送给天师做武器,可以斩妖驱邪!

有时为了追求简单,采了菖蒲后,可以直接将其和几棵蒜头绑在一起,挂在门额或门旁,如今在嘉兴乌镇的民居,端午节仍可见到这样的搭配。而像*河附近的山东地区,菖蒲很多,人们就常把菖蒲的叶子直接挂在门上。

端午门前挂菖蒲

桃枝

桃木为何能驱邪?

《东京梦华录》「端午」条说,「桃」也是端午必备,「桃」就是「桃梗」,也就是桃树枝。用桃树枝辟邪,由来已久。

很久很久以前,鲁哀公的父亲去世了,灵柩准备好后,大家开始祭祀。这时孔子却发问了:「难道您不准备三桃汤吗?」鲁哀公说:「不用。」

什么是三桃汤?三桃汤据说是桃木煮成的汁液,桃木一开始可能就是用于沐浴,去除邪味,之后引申出了辟邪的作用。《汉书·王莽传》中,王莽感应到汉高祖庙中的神灵(曾有长安狂女子在路上大呼:「高皇帝大怒,赶快把国家还给我,不然的话,九月必定要杀死你!」王莽可能想到了此事),就命令虎贲武士到高祖庙中,抽出剑四面掷击,用斧子砍坏门窗,用桃汤挥洒墙壁,用土红色的鞭子抽打墙壁,又让几位校尉住在那里,甚至有的住在了高祖的陵寝上。可见在汉时,桃汤是用作挥洒驱鬼的。

有文献说,桃是五木之精,所以可以镇伏邪气。桃之精,生在鬼门,管束百鬼。所以现在做桃木俑放在门前镇伏邪气,这是仙木。

有人说,桃子干后挂在树上,经冬不落,像枭首的样子,这种桃子叫「枭桃」,可以杀鬼。

还有和神话传说配合的,有的说桃是夸父氏族的图腾,可以帮助族人辟邪禳灾,后来就衍生成桃可以逐鬼了。有的说,和后羿学射的逢蒙因为妒忌,用桃木棒杀死了后羿。之后,后羿手牵猛虎,统领万鬼,成了鬼王。桃木可以杀鬼王,当然可以避鬼、辟邪了。

以桃木辟邪,不仅文献有记载,考古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墓门的中心立柱有一个羽人,羽人上是一只猛虎,猛虎上是脚蹬着弩机口中衔着箭的勇士,羽人脚下是一个巨口兽头,而羽人的手中还拿着一根树枝,应是打鬼的桃树枝。

曲阜「东安汉里」石椁墓中也有两位武士,分别执弯刀和树枝,正在与对手格斗。其中一位武士的树枝也应是桃树枝。这个墓据研究应该是西汉晚期的墓,可能是谶纬迷信盛行的王莽时期的墓,当时民间打鬼辟邪之事,非常常见。

可见,民间以桃木辟邪,确有其事。即使是到了如今,还有人家在家里挂桃木剑的,端午时分,也有人家专门折一桃枝,挂在门环处。

剑能辟邪,桃木也可以,难怪人们相信二者的组合——桃木剑的威力。

铜镜

?

「照妖镜」有几种功能?

五月五日,还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挂镜子,放在古代,就是铜镜。

人们常认为铜镜可以驱鬼役神,远祸求福。汉代铜镜的铭文中就常有「去不祥」「辟不祥」「避去不祥」的句子,仿佛在说:「不祥的事情快快避开!」也因为铜镜这样的「功用」,不少人认为它还可以占卜吉凶。「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唐代诗人王建的《镜听词》就写了一位贫家女用铜镜占卜外出的丈夫何时回家,吉凶如何,这种占卜叫「镜听」。

道士们尤其相信镜子的魔力,魏晋葛洪的《抱朴子》就说过,万物中年纪大的,成精的都能幻化人形来迷惑人的眼睛,而且经常考验人,只有在镜子中它们才无所遁形。所以古代的道士深入山林,都会拿九寸以上的明镜挂在背后,人或神仙照了自然没什么,那些精怪照了,镜子中就会显示它们的原形,自然不敢接近了。

古人认为铜镜有神力,不仅可以显示人间万象,照出鬼魅妖怪,还能驱邪。我们看出土的墓穴,铜镜有放在死者胸前、头边、腰际的,也有挂在棺椁上方、四周的,还有挂在墓顶正中央的。「以镜悬棺」,意在取光明破黑暗,驱邪辟妖,保护死者不受侵扰。

古代的武士,甲胄的后背或前胸处,一般嵌着一块铜镜,就是我们俗称的「护心镜」,可以用来镇吓那些鬼怪妖物。笔者记得,小时候,大门顶端的中间挂了块儿小圆镜,一开始只当能反光好玩儿,听老人一说,才知道这镜子有大功用,竟能让那些怪物邪气不敢上前!

不管是《武林旧事》还是《梦粱录》,都有记载端午节会设「天师」。端午正是病毒容易肆虐的时候,若谁染上了,可真要遭了难了,所以,有一位「天师」前来驱邪,百姓极为欢迎。有的是用菖蒲或通草雕刻的天师骑着老虎的样子,有的是用艾和百草扎成的天师。而端午时期的钟馗像,按着时节的规范,腰间总是别着把宝剑,手中还可能端着酒杯,杯中卧有菖蒲。

天师与钟馗,本身的神力与凶恶就可以震住一干妖魔,人们但嫌不够,总是在他们的画像上加上各类辟邪物件,艾草、菖蒲、桃木剑,都出现过。铜镜呢?天师和钟馗像雕在铜镜上呢!

?

五月五日铭八卦四灵镜

编辑|舒靓芫

审核|卢江良

监制|先宏明

点击图片阅读:

《日本的茶道、抹茶、一休哥,都要从杭州余杭的这种茶说起……》

更多精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