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丝路诗话”栏目,兰州市教育研究会王健老师的《家国情怀何时了》一文,再现了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的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携妻带子在饥寒交迫之中逃难西去、寓居秦州的故事,演绎了他《秦州杂诗二十首》的悲欢离合。秦州即今日的天水,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隗嚣宫、南郭寺,这些地标式的文化古迹,加上边陲城域的小安宁、驿路商旅的小繁华,并不能解开他无米下锅的窘困和愁肠万结。有国才有家,国破家亦亡。个人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那么地脆弱不堪。千古留“诗史”,一把辛酸泪。让我们跟随杜甫,品味华夏民族五千年传承经久不息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何时了□兰州市教育研究会 王 健公元年秋天的一日,杜甫和家人一行自社棠渡渭水(还有另说),西南行至秦州城。望楼上,城垛后,守城的官兵持戟携弓,神情警觉,戍边军队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多雨的季节,秦州尤其多雨(这是西北地区雨水最丰沛的地方,故后来称作天水),乌云压城,给人战争将至的感觉。路上就听说,前些日子吐蕃的骑兵袭扰秦州西面的洮州、岷州二郡,杀伤边民数十余口,掠掳妇女百人,财物无数。安史之乱后,吐蕃王朝也开始东窥,战事虽然未临秦州城下,但有了战争的阴影,这也是杜甫在来时的路上所担忧的,“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不过与战乱不断、饥荒随之而来的长安相比,寓居在这里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进入秦州城,寻到寓居的地方,杜甫和家人都松了口气,饮食洗浴之后,孩子们就睡下了,夫人杨氏洗晾好沾满路途泥水的家人的衣物后,坐在炕沿一针一针地缝补路途中破烂的衣衫。杜甫在油灯下整理着随身的诗书字画,偶然回首,看到油灯下缝补孩儿衣衫的妻子美丽而疲倦的面容,内心就涌出许许多多的愧疚。自娶了杨氏之后,自己就在家日少,除了与友人远游之外,就是行走于长安王公贵族门下以求功名。家的重担就落在了柔弱的、曾经的千金小姐身上,然而她没有抱怨,克勤克俭地维系着清苦的家,有的只是对杜甫的牵挂和思念。杜甫的《遣兴》诗中也留下了印记,“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乱世家中贫穷,多亏了有慈母的呵护,骥子这孩子才得以活下来。“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北征》。历经几年战乱回到家中,看到妻子和女儿衣衫都是东拼西凑,补丁连补丁,与乞丐衣衫无异,个中心酸可与谁说?“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句》。自己离家久了,也总得顾顾家吧!和家人共甘苦,也是对她们的安慰,哪想到一进门就听到号啕的哭声,因为饥饿,最小的孩子离开了人世,做母亲的哪能不肝肠寸断!杜甫深深地感到自己对不起这个家,他也无时不刻地努力改变现状,何时能让家人过上无忧的生活,看来还遥遥无期。杜甫很了解妻子,而妻子更了解他,她理解丈夫在外的奔波,她无怨无悔地承担着生活的重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在诗中,诗人月夜中想念妻子,遥想自己的妻子在窗前的月光中思念着自己,更牵挂着自己的安危,而孩子们此时又哪能理解母亲的心事呢?诗人此时多想回到妻子的身边,月光下,窗纱边,让相见的喜悦抹去相思相念的泪水。“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诗人也在诗中想象自己突然出现在妻子身边的情景,猛然出现吓妻子一跳,惊奇之后妻子流下了喜悦的泪水……点上蜡烛相述离愁别恨,夜深了,两人相对,还觉得是在梦中。“累了一天了,放下活计歇息吧。”杜甫能给妻子的,也只有这句关心的话了。第二天杜甫早早起床,置办生活所需的物品,秦州城里无亲故,只能暂住客店。他携女带儿,走向秦州的街市,孩子们对眼前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对他们来说,逛街是最快乐的事,当然还有许多馋人的小吃。秦城坐落在南北两山相峙的渭水河谷中,气候温润,物产丰富,小陇山又有莽莽林海和连绵起伏的天然牧场,当初周天子就封秦人在此地为周王朝牧马,这里是秦人的发祥之地。自汉朝以来,这里就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军事和商贸重镇,东接长安,西入西域,北上西夏,南下巴蜀。当时,大唐官民,归附的少数民族和各路商旅,在这里居住生活、贩货营生的人口超过万户,在当时,能有万户居民的边远城镇,规模也是很大的。驿路上,奔驰如风的西域骏马,让视马如朋友的杜甫禁不住多看几眼。闹市中,临街的广场上,头抹白粉、毡帽斜戴的西北少数民族少年,动作矫健而迅捷的舞蹈,与长安宫府中的腰肢轻扭、长袖曼扬的乐舞风格迥异,让杜甫耳目一新。杜甫在诗中描绘了自己的见闻,“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安顿好家人客舍暂居的琐事后,杜甫决定抽点时间在秦州游访几日,囊中还有些俸金,不急于寻食谋生。城东北三里处山上有一隗嚣宫,传说西汉新莽时期,天水成纪人隗嚣,字季孟,起兵反王莽,因能礼贤下士,豪杰归附,声势日益壮大,雄踞陇右,成为能左右天下大势的地方割据势力。汉光武帝刘秀数次招降,隗嚣始终鼠首两端,最后向公孙述称臣抗汉。后来,冯异率汉军大败隗嚣军队,困隗嚣于西城(今甘谷县城),西川公孙述援军赶到,汉军撤去,不久隗嚣因病而死。其小儿子隗纯继任。刘秀感到时机已到,但大将冯异已离世,只有御驾亲征。面对大兵压境,隗纯主动降汉,免死。后隗纯又企图联合匈奴抗汉,终被汉军所杀。杜甫踏足隗嚣宫有感而发,“苔藓山门古,丹青(又本作霄)野殿空……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大军压境,割据者失败,到如今城郭宫殿空无一人,苔藓遍布,看着眼前,向东远望,唐朝天子何时可挥天朝大军平定叛乱啊!杜甫为此而愁肠百结,而清清的渭河水也真是无情到了极点,一个劲地向东流,更让杜甫忧上加忧,愁上加愁,国难何时可了!忧愁何时可息啊!又有一日午后,杜甫得点闲暇,出城来到南郭寺。南郭寺因位于城南两公里处的慧音山坳的台地上而得名,与战国时期的南郭先生无关,是陇右第一名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自西域东传,寺宇渐多,唐朝后期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极写庙宇之多。《丝绸之路的古刹南郭寺考略》(油印本)作者董晴野先生认为,“始建于北朝”的说法,搜罗史籍传说,考据详实,推赞者众。可以确定,寺中两株战国时期的古柏先于寺院而立,也是寺院建于此的重要原因,其中一株,枯干开裂如斧劈,裂隙中寄生着一株径围1米有余的黑蛋树(朴树),可谓奇观。西院西北角有一株天水稀有树种,名卫矛,别名鬼箭羽,江南一带多为灌木,高3米,叶对生,倒卵状椭圆形。初夏开花,花淡绿色,秋叶紫红。葫果瓣裂,有角棱或翅。种子橙红色,种皮可入药。此树生长在南郭寺,也许是水土原因,竟生长高达15米,树围1.9米,树龄余年,成为高大乔木,斜插房脊而指向天空,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恰成为相反的例子。西牌坊门前有两株唐代古槐,应是建寺后所栽,至今树围已达9.7米,树高25米,但杜甫诗中没有写,或当时未种,或还幼小。东院有泉,清冽甘纯,原泉名不详,后因杜甫诗句,名北流泉至今,现已筑泉为井,其上建八角亭。《天水县志》记“东有泉,旱盈潦缩,祈雨极验”,泉在天大旱时,水旺盈井,出现涝灾时,井水也不上溢,天旱时野老村夫在泉边祈雨也很灵验,这当然缺少科学依据,不过,大旱之时附近村民在此取水饮用,浇灌农田,能解燃眉之急。“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山寺、庭院、老树、清泉,诗人用白描的文字勾勒出南郭寺的大体框架,放眼山下,北流泉滋润一方村邑,黎民得以过上少天灾的日子,这是杜甫此时最感到欣慰的事。忧国忧民是他摆脱不了的家国情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政治理想能够实现时,为君分忧,安邦治国,面对危难不惜献身。“穷年忧黎元”《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仕途不达时,不忘天下百姓。寺院背靠壁立的山崖,花儿在岩壁下、秋风中,依然绽放,寺钟因无人打理,倒卧在地上,夕阳临山,景色有些凄凉。俯瞰大地,仰望苍天,家庭的窘迫境遇自己又难以改变,溪涧吹来的风也如花儿一样“感时花溅泪”《春望》,带着哀伤,带着凄凉,吹拂着沉浸在悲伤中的杜甫,家国情怀何时能了?杜甫依旧感到遥遥无期。太阳落山,杜甫回到家中,孩子眼巴巴地盼着他带回好吃的东西,可他们只能眼巴巴地希望,又眼巴巴地失望。自小受到仕宦家庭教育的杜甫,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个人终身理想,而今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变得渺茫,现实又迫使杜甫不得不思考现实!和家人生活在暂无战乱的秦州是件幸事,但而今兄弟各自东西,福祸不明,家也只是他所寓居。生活难以为继,该为妻子和孩子,为家尽责了。杜甫开始现实地看待自己,也是从华州离职开始,杜甫的思想有了大的变化,求取功名、忠君兴国的观念变淡了,他又想起了长安的生活,但不是出宫入府的生活,他想念李白,想念孟浩然和王维,想念月下把酒、篱上炊烟、清泉石上的生活。秦州只是寓居,为了家人不再为饥寒奔波,也为自己变个模样生活,杜甫有了新的想法。
审核
马秉禄选录
武宜君编辑
郝雅琪
往期精彩回顾
“创·兰州”课程体系下的劳动教育
提升培养成效助推成员成长——马秉禄首席专家、金城名校长工作室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万物启蒙自根始——访兰州市城关区红山根小学校长郝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