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中医疫病论衡
——兼谈SARS的中医辨治、预防和研究思路及其意义
中医学对急性烈性传染病的认识,早在《*帝内经》中就有专篇论述。至东汉时期的《伤寒杂病论》在继承《*帝内经》等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寒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随着自然界的变化,特别是厄尔尼诺现象,全球气候逐渐变温,寒邪逐渐不是外感热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温邪的致病作用逐渐占主要地位。因此,从金元以降,伤寒与温病之争愈演愈烈。直至明代,温病学派的第一部专著《瘟疫论》的问世以及清代《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的问世,温病学派在继承《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经过明清两代医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创立了一个独立的学科—温病学,与伤寒学派相辅相成,形成了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中医外感热病论治体系。中医疫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中医外感热病学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疫病的含义
可以遵照《*帝内经》之《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即疫病是一类传染性极强,可造成大面积流行,起病急,危害大,不论性别和年龄,其临床表现相似的急性烈性传染病的总称。根据SARS的特点,应当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
疫病的分类、鉴别诊断和辨证要点
分类
根据古今医家的论述,中医疫病的分类,可以参照《松峰说疫》的论点,分为:寒疫、温疫(瘟疫)、杂疫。温疫又可分为温热类疫(如暑燥疫、温毒疫等)和湿热类疫,杂疫如霍乱等。
鉴别诊断
疫病的鉴别诊断首先应当与时病进行鉴别,如寒疫当与冒风、伤风、小伤寒等鉴别;温疫当与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温毒等时行温病相鉴别;霍乱等杂疫应当与内伤杂病进行鉴别。简而言之,疫病与时病的鉴别,前者为“天行”,后者为“时行”。温毒疫如疫喉疹(猩红热等)、大头瘟(流行性腮腺炎等)其为温热疫毒致病,因其广泛传染流行,有别于一般的温毒,所谓”毒“当有红、肿、热、痛等临床表现。
医院的经验,医院经验(健康报,6月4日第7版)、北京中医药大学张晓梅65例临床观察(《中医药专家谈SARS》),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5月,第1版,第40页)以及我院医疗队的临床观察,四者是一致的,即SARS的中医病性属湿热而非温热,亦非温毒,当属于中医湿热疫的范畴。
辨证要点
中医疫病的辨证要点,可归纳为:寒疫按六经辨证,温热类疫按卫气营血辨证,湿热类疫按三焦辨证,杂疫按脏腑辨证。因此,就SARS而言,医院的经验中采用的辨证方法较为符合SARS的临床实际。
SARS的中医辨证应当重视“四诊合参”
“四诊”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石,没有客观的第一手临床资料,任何分析只能是纸上谈兵,甚至是臆测。《伤寒杂病论》详于脉诊,温病学派又重视舌诊。遗憾的是卫生部5月11日印发的新修订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推荐中医药治疗方案》中,(二)之1无舌苔,随症加减中只有一处有脉,均无舌象的描述。在推荐使用的中成药的描述中,没有辨证依据,不能达到为临床治疗SARS辨证使用中成药予以指导的目的。同样,在近期报道的临床总结中,甚至通篇没有舌、脉的描述(中国中医药报,6月2日第6版)。笔者认为中医治疗和研究SARS应当遵循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特色,避免急躁心理,急功近利,甚至照搬西医模式,邯郸学步。创新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否则为无源之水。诚如吴鞠通所言:“不求识证之真,而妄议药之可否,不可与言医也。”
从《松峰说疫》看中国传统医药避瘟用药特点
本文通过对《松峰说疫》避瘟方进行分析,意在抛砖引玉,为发挥中国传统医学在预防SARS等急性烈性传染病中的作用,提供一些思路。刘奎,字文甫,号松峰山人,山东诸城县人。《松峰说疫》为其代表作,该书是瘟疫学派中晚成之作,刘氏不仅首创疫证有三:即瘟疫、寒疫、杂疫,而且总结历代中医以及民族医学中的瘟疫预防方法,辑为“避瘟方“一章,也是瘟疫诸著作中独一无二的,共载65方,较之《千金方》25方,《太平圣惠方》26方,大有发展。因而研究松峰避瘟方,对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医学疫病预防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避瘟方药物分析刘氏65首避瘟方中,共用药味,使用频率占前6位依次是:苍术、雄*;赤小豆;细辛;牙皂;鬼箭羽、白芷、白术、酒、川芍、虎头骨;甘松、降香、麝香、乌头、雌*、羚羊角、川椒。18味药物中,只有羚羊角、赤小豆、鬼箭羽三味性凉,而其他15味性温。统计味药物,温热药92味,凉性药仅24味,其中香串药物占26味。众所周知,瘟疫治疗用药组方,大多选用寒凉药,为什么避瘟预防药物多选用温热香串之品呢?据《神农本草经》记载,雄*、皂角、羚羊角等有“杀精物”之功,但是这类药物究竟如何起到预防作用,值得从药理上进一步研究。
2.避瘟方用法分析65方中除一方为煮烧病人衣物,一方为闭气进人病人家中,其他63方共有10种用法,即内服、熏烧、佩带、嗅鼻、取嚏、纳鼻中、悬挂于庭帐、置于水缸及井中、探吐、沐浴等。在10种方法中,23方采用内服、16方采用熏烧、9方采用佩带、8方采用置放于水缸及井中、6方采用悬挂于庭帐中,其他方法使用次数较少,也有一方采用数种用法,如十物虎头丸,既可内服,又可佩带、悬挂于房中,达到预防的目的。尽管刘氏所列的使用方法,比较繁杂,但仔细分析,仍有其现实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健的要求水平也越高,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我们实施各种预防方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佩带方、悬挂方可制成装饰品使用;熏烧方可制成蚊香使用;沐浴方可制成浴液使用;置于水井、水缸中诸方可配合自来水清洁过程使用。当然,这些方法还必须经过基础研究如药理研究以及临床研究如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一步论证,并从工艺上开发研究。相信一旦成功,不仅可以科学地发挥中医药的预防作用,而且也可以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SARS中医研究思路
笔者通过学习有关文件、方案、报道、温病学著作等并结合我院所参加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方案,以及风靡一时的“非典”中药预防处方等的争议和得失,谈谈中医参与SARS防治研究的思路。其中心就是:中医防治研究的思路必须突出中医传统研究特色。
中医防治烈性传染病独特的研究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1)重视临床研究,突出辨证观和整体观,不排除特殊性。
(2)重视中医病名、病因、发病机理、症状学、舌诊、脉诊等基础研究。
(3)重视多样性的防治手段研究,致力于取得“一病一法”防治方法的探索。
(4)重视疾病传变规律和论治方法、选方用药规律的研究。
(5)重视鉴别诊断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研究。
(6)重视疾病发病规律、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妊娠、小儿等特殊群体发病与论治特点以及发病预测和独特的流行病学调查。
因此,建议:
①加强和重视有关SARS的中医病名归属、中医病因和发病机理、中医症状学的研究。
②在研究中应当结合50多年来的中医诊断研究成果和现代高科技手段,如脉象仪、舌诊仪和/或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数码相机等,以补传统手段的不足,为今后进一步总结或回顾性研究保留全面的、较为客观的第一手临床资料。
③中医预防方法的研究应重视温病预防法的总结和研发,重视其手段多样性特色,探明“扶正祛邪”在预防SARS中的关系,结合SARS的特殊性,西为中用,又不为西医观点所束缚,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体系。
中医防治SARS研究具有广泛的政治和学术意义
限于篇幅,简述如下
/p>
1.将提高中医药在中国卫生事业中的地位。
2.将为发挥中医药在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中的作用提供决策依据。
3.将为打破长期的国际壁垒提供机遇,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4.将为解决中医温病学中的“三大学术争议”,尤其“温病与瘟疫”之争提供契机。
5.将促进中医外感热病学或中医传染病学的学术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模炎.中医疫病论衡——兼谈SARS的中医辨治、预防和研究思路及其意义[C].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SARS学术交流专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end
编辑:邹浩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_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