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对我们来说,是特殊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让我们养成了戴口罩、勤消毒、多通风的好习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人们也有注意个人卫生,防范病毒的意识呢!今天,就走进衢州博物馆,去探秘古人的防疫之路吧!
清洗
秦汉时就提出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因此,古人非常在意头、脚、手、身的清洁。保持个人与环境的卫生,能够有效抑制细菌滋生,从而减少疾病的产生与传播。洗。
古代日常盥洗用具,出于《仪礼·士冠礼》:“夙兴,设洗直于东荣”,作用相当于今天的脸盆。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在汉代最为流行。在《说文解字》中,“洗”字最开始是用水冲脚的意思,而“盥”表示洗手。
可以看出,“盥”的字形表现为双手捧水在洗盆上方洗手的样子。“盥洗”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青铜双鱼洗
青瓷洗
图一是汉代青铜双鱼洗,圆形敞口平底,在器底中心处用双鱼纹作装饰,美观大方,简洁实用。除青铜以外,也有用生铁、青瓷等材质制成。
图二即西晋时期的青瓷洗。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黄铜已成为铜制品的主要原料,其使用阶层也不断下降,逐渐走进普通人家的生活。
Q1
在年前的周朝,人们已开始用流动水洗手。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控制水的流速的吗?
楚式青铜匜(网图)
鎏金铜匜(网图)
匜(yí)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发明。匜出现时间较早,古人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西周中期时,青铜匜作为一种水器,适应沃盥之礼的需要应运而生。匜形如瓢,延伸出来的部分称作“流”,便于倒水时控制水流。匜通常与盘合用,匜用于倒水洗手,盘则用以承接弃水。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也是古人祛病、治病的重要手段。古人通常采取悬挂佩戴法、服药法等来有效预防疫毒感染。
明代的《普济方》记载药浴法,“桃枝叶十两、白芷三两、柏叶五两上为散。每服三两,煎汤浴之。”清代王清源所著的《医方简义》提到服药法,“避瘟丸”,由雄黄、鬼箭羽、丹参、赤小豆组成,服之,“可不染瘟疫也”。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提到悬挂佩戴法,“术一两,附子三两,乌头四两,桔梗二两半,细辛一两……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此带行所遇,病气皆消。”
科普小知识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对于治则和方药的贡献十分突出。书中在治则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这些方剂均有严密而精妙的配伍,例如桂枝与芍药配伍,若用量相同(各三两),即为桂枝汤;若加桂枝三两,则可治奔豚气上冲,若倍芍药,即成治疗腹中急痛的小建中汤。其变化之妙,疗效之佳,令人叹服。
褐釉瓷擂钵
在制药时要用到擂钵、药碾等器具来对药材进行初次加工和炮制。擂钵呈倒锥体,一般30~40公分高,钵口约40公分经。也有比较小的,高约10公分,钵口约8-10公分,内侧有很多由钵底向钵口呈发射状的纹路,其粗糙程度是为了擂茶过程中增加摩擦力。若要制成药散服用,还需经过药炉的提炼。
净化环境
保持环境卫生、提高个人防护能力对于防疫至关重要的。焚香熏香、熏烟蒸洗由来已久,是古代传统防疫的方法之一。
战国秦汉时期开始,熏炉逐渐成为香薰的主要载体。以炉焚香,既提高了燃烧的效率,又保持了清洁卫生。古人主要通过焚香熏香、熏烟蒸洗两种方式来达到防疫的目的。焚香熏香即直接在室内焚香,用以祛除湿秽,洁净空气。唐以前人们多为席地而坐,尤其南方地区生活环境较为潮湿,熏香能较好的法除湿气,驱赶蚊虫。熏炉的高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这样的高度也适合当时人的坐卧习惯。熏烟蒸洗主要指古时利用开水的蒸汽将衣物浸成半湿状,达到杀菌作用,然后再熏香使香气附着。
陶薰
原始瓷熏炉
图示的熏炉腹部容量较大,盖顶有塔形捉钮,上立飞鸟,造型生动。博山炉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其得名源于外形。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其间雕有云气纹、人物及鸟兽。焚香时轻烟缭绕,自然造成群山朦胧、众兽浮动的效果,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
错金铜博山炉(网图)
了解了古人的防疫措施,开动脑筋,说说你还知道哪些防疫小知识吧!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