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质量改善,被称之为“富贵病”的糖尿病发生几率不断提高,俨然成为现代社会面对的主要“健康杀手”之一。糖尿病的致病原因较为复杂,家族遗传、身体肥胖、过度劳累、生活状态不规律等都可能诱发,如不能有效控制,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导致并发症出现,患者可能面临器官损害、失明、截肢甚至死亡等风险。根据现有糖尿病治疗经验来看,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糖尿病,饮食控制都是有效的、也是最基本的改善措施。科学的饮食搭配、合理的饮食方法有助于改善人体代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血糖、血脂、血压等作用,在此基础上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运动健身,能够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中医学对于糖尿病治疗形成了系统的“治未病”理论,倡导采用未雨绸缪的手段,减小糖尿病及并发症造成的危险,其中重要的实践方式就是通过将“食物”与“中药”结合形成中药膳食。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谈主食色变”的现象,书中却强调吃好主食能够“控制好一半血糖”,列举了薏米、豆类、燕麦等主食的烹饪方法,副食有助于丰富饮食多样性,蔬菜、肉类、水产、菌类等30余种食材的功能,减轻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的心理负担。其三为“茶饮药膳”,这是整个中药膳食运用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枸杞、黄芪、葛根等中药的价值,通过饮用方式摄入可以有效控制血糖。
病因病机祖国传统医学将该病归于“脾瘅”。《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该病多因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起居、饮食、情志失调,以致脾虚、气虚、阴虚、肝郁、血瘀、湿热、痰凝等,多因素相互交织发为本病。基于《素问》中对脾瘅的论述,祖国传统医学多认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是主要发病原因之一,脾胃失于健运则气血津液运化失调,从而化湿聚痰,郁久化热灼伤阴液。又因体质、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差异,久则变生他疾,诸如血瘀、痰凝、气滞等。各医家从不同阶段、不同角度诊治该病。
胡卓剑教授运用脾瘅饮(半夏10g、陈皮10g、生姜3g、竹茹10g、茯苓20g、枳实10g、藿香10g、佩兰10g、苍术20g、炙甘草10g、山楂20g、鸡矢藤20g、鬼箭羽20g)治疗脾虚湿热型,发现该方可改善中医症状、调节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口服1个月以上还可达到减肥的效果。何泽教授认为气血津液阴阳失衡,以致邪伏,应清透伏邪、疏肝利胆,方以黄连温胆汤临床加减[8]。若以气滞痰凝之症为主,可予理气化痰清透方(柴胡10g、陈皮15g、白芍15g、香附15g、炒白术15g、生黄芪20g、泽泻15g、玉米须50g、荔枝核15g、荷叶15g、桑叶15g、蝉蜕10g)。
糖尿病前期作为糖尿病的过渡阶段,早期有效控制将大大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故早诊断、早治疗,做到“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刻不容缓。现阶段糖尿病前期的西医发病机制及中医病因病机都有待研究、证实。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可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更多临床思路。从而充分发挥中医各方面优势,降低糖尿病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