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箭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利用冬末做好强身驱邪防病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植皮手术有用吗?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yinanzazheng/m/20624.shtml

导语

常常听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如果在冬天没有藏养好精髓,春天会遭受温邪的侵袭。今天,一起了解温病。

节气运转到今天,已接近己亥年的尾声了。

从小寒开始标志着冬季的末尾的开始,古人认为小寒是天气寒冷,还没有到达极点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小寒才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是低于小寒的。

进入小寒以后,温度继续下降,大家要非常注意日常的保暖。

有的人到了冬季就手脚冰冷,肯定是体内阳气的不足,可以喝一些当归生姜羊肉汤。手脚冰冷特别严重的人,有的时候甚至需要吃一些乌梅丸之类的配方。

很多人就开始聚餐吃火锅了,吃糖炒栗子、烤白薯,大家可以继续进行冬令进补。从上一个节气开始,阳气已经开始生发了,大家要注意不要吃太多的辣,因为会出现上火的现象。

1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冬天的精髓没有保养好,会怎么样呢?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如果这个冬天你没有遵循顺时养生进行膏方进补、艾灸进补,饮食进补,甚至是常常熬夜或者吃很多垃圾食品,没有得到及时的休息,那么你的精髓根本没有藏养起来,整个冬季身体根本没有任何的恢复。

到了春天,气血一旦生发,或者感受到了一些天行之气,就容易遭受温邪,由此产生的疾病在中国古代社会里面统一把它叫做温病。

如果已经做好了收藏,但是本身的体质就比较虚弱,也要认认真真地了解预防一下。

外邪所引起的外感急性热病统称为温病,一般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发热脉象偏盛,易化燥伤阴、病情进展迅速。一旦感觉自己得了流行性的疾病,一定要寻找专业的医生,不建议大家在家自我调养保健。

温病整体上范围非常广,今天我们说的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性、起病急骤、传染较快,多数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温病的治疗。一般是以宣透、清热、存阴为基本原则。早在《内经》里面就记载了温病的名称以及证候、病因、脉象、还有治疗原则。

张仲景的《伤寒论》说温病初起有“发热而渴、不恶寒”的特点,跟伤寒不一样,伤寒无论是麻黄汤证还是桂枝证,都怕风怕冷,但是温病就发热而渴不恶寒。

书中提到白虎汤、白虎加桂汤、各种承气汤,在当时,张仲景认为可以治疗那个年代的温病了。

后世也从这些方子里面演化出了很多的配方,比如说金代刘河间提出「六经传受,自始至终,皆是热证」,然后倡导温病初起,用辛凉解表。

到了明代,进一步把温病从概念、发病机理和治法上与伤寒明确区分,提出了温病不能和伤寒混成,其治法应该以清里热为主。

明代吴又可写了一本书叫《瘟疫论》,认为瘟疫的病因是一种特殊的戾气,流行于天地之间,可以交替传染。不论老幼强弱,受邪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治疗以梳理为主。这些认识对于温病学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有极大的影响。

到了清朝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方法,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和伤寒的区别,把温病学说推向了新的高度,丰富了外感热病的辨证内容。

后来吴鞠通又在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三焦辨证,制定出了一系列温病治疗方剂,构成了温病学的完整体系。

那么对于现代医学来说,温病学主要解决的是现代医学的哪些疾病呢?比如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肠伤寒、流行性的肺炎、传染性的肺炎、麻疹等疾病的治疗。这是一般来说,这是我们古代的文明学研究对应的现代病种。

温病包含的病种非常多,也有不同的方法分类。发病的季节,分发生于春季的,称为春温、风温。发生于夏季的称为暑温、湿温,发生于秋季的称为秋燥。发生于冬季的成为冬温。

应按照发病的原因,可分为新感的温病,还有伏邪的温病。

新感温病为感受温邪、传染病邪之后立即发病,初期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

伏邪温病,感染邪气后不会立即发病,邪气潜藏在体内,过时而发或者由新感引发,而成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见证为主,如春温、伏暑。

2

对抗温病的中医方法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说温病的事?除了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样一个客观规律存在之外,最近全国流行性感冒,甚至有传染性的肺炎都在出现,所以我们要刻意强调一下。

温病,按照传染性和流行性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大流行特征的一类温病称为瘟疫,流行性小或者不引起流行的叫温病。

非典时期那种情况,叫瘟疫。在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刘世昌教授和邓铁涛教授领导医疗团队,接诊了72例非典病人,结果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有并发症。所以说中医的治疗在所谓的瘟疫、流行病上是有非常多的优势的。

治疗这种流行性的特别严重的疾病,用的是什么方法?解表法。

清泻透里、驱邪外出,有很多中药可以辛凉解表,把体内的一些毒气、戾气、病邪从体内驱赶到体外去。

清气法。

这个方法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的情况。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

第三是化湿法,有些疾病缠绵不愈,是体内有湿邪导致的。这个时候湿阻中焦、气机不畅,就可以用化湿法。如果有一些人发烧同时伴有大便不通,可以选用通下法。如果有些人昏迷了,可以选用开窍法。

如果温热内燔,肝风内动可以选用镇肝熄风法。如果温邪入于营血,血里面有了血热,那么可以选用清营凉血法。

抗击非典取得巨大的成功,就是用的以上这几个方法综合应用,又根据肺病的特征进行了专门的一番研究,这是刘士昌教授和邓铁涛教授共同领导完成的医疗奇迹。

中医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考验,虽然迎来一个陌生的剧烈的传染病,但仍然是有办法能够解决问题的。但是如果真的遇上了流行性的温病,请一定要寻找专业的医生就诊。

3

预防的香囊方与艾灸法

预防的话,推荐给大家一种传统的预防流行性温病的方法——香囊。

这是一个除秽避瘟的香包配方:

选艾叶(艾绒)、石菖蒲粉、佩兰粉、白芷粉、川芎粉、鬼箭羽粉各等量,装入香囊之中,悬挂在卧室的东南角。

因为东南方是巽卦,代表风。中国古人认为所有的流行性疾病本质上就像风一样,到处游来游去,所以我们可以将香囊挂在东南角。

还可以用一种艾灸的方法预防。穴位选取足三里、大椎、涌泉。用随身灸的艾灸盒灸,每次艾灸5~20分钟。

涌泉穴可以尝试使用有疤痕的麦粒灸,就是让麦粒灸一直烧到最后熄灭为止。等它完全烧完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尤其是在涌泉穴这个位置。

但是在足底进行疤痕灸,一般不会留下明显的疤痕(且不影响美观),刺激力非常强,作用力非常大,是其他的艾灸疗法是代替不了的。

小寒节气,可以选用免疫扶正灸,来提高自己身体的抵抗力。

也为大家推荐正安温煦版艾条。这三种用法,都可以在这个冬季帮助大家抵御病邪,增强正气。

第一,将艾条拆开,揉碎后按照上文讲到的方法搭配药粉(或单一味艾绒),制成香囊,悬挂在家中以芳香辟晦;

第二,艾条直接悬灸足三里、大椎、涌泉。也可以将艾条拆开,制成麦粒灸,灸涌泉;

第三,将艾条在屋内的角落点燃(注意防火),能够驱散屋内湿气,对于因为湿气重而生的虫蚁,也有驱赶作用。非常适合南方地区。

限时优惠

原价98.8元

限时折扣88.9元(包邮)

2盒一起买领券再减10元

买两盒赠一支,再赠艾叶湿巾

买四盒赠面巾

买六盒赠压缩毛巾

买八盒赠灭火器套装

趁年前快递还没结束,可以买些在家里囤货,

到开春基本用完,不担心浪费。

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