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箭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运亨通 [复制链接]

1#

国运亨通

一阳来复

万象讴歌

否极泰来

一切美好期盼

光明盛景

在春芳桃柳舒枝

百花争妍

氤氲滋沭

紫气祥罩时

阴霾扫尽

人尽开颜

熠熠生辉

天地交融而骏作

人心清宁而和睦

……

我们全中华民族

拭目等待迎接

天运交替

三元九运

来临之节

中华民族正气充盈

中华精神文明

造福世界

中华王道正剑

霹斩魔罗

五雷轰疠

三昧真火烧尽邪气

大展亨通

元亨利贞万顺无疆

盛际辉煌卍达新

扭转乾坤世界惊

惩戒秕虫恶霸横

万代千秋祝华馨

長安终南山龍泉寺

释宏深

.1.20申

华山王道长

世外山嶺之人

醉心道佛犹精研丹药膏散与人和睦春风

从来喜颜待客呆一起只感快乐

学人道友身在高嶺山崖心关社稷百姓安危特告知二方

一道门杜道长所传亲自做过

一佛门耆婆医士所传

此二方能治万病瘤瘟等但特别交待

巴豆须制

甘遂大戟须制

芫花须制

最好在国家机构老中医指导下完成

制巴豆用巴豆霜也可

制巴豆


  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tiglium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


  汉代有熬制(《玉函》)的方法。晋代亦用熬法(《肘后》)。南北朝时期有油酒制(《雷公》)、熬制(《集注》)等法。唐代有熬制、火炮(《千金》),火炼(《新修》),烧令烟断(《外台》)等炮制方法。宋代炮制方法发展很快,有纸裹煨压去油、浆水制、油制、面炒、醋制、萝卜制压去油(《圣惠方》),麦麸水煮(《博济》),制霜(《苏沈》),炒焦、汤煮压去油(《总病论》)、煮制(《药证》)、火炮(《证类;)、麸炒、大麦炒(《总录》)、烧制、酒煮(《总微》),面裹煨(《洪氏》),灰水制(《宝产》),斑蝥炒(《朱氏》),胡芦巴炒(《急救》)等多种方法。元代有米炒(《脾胃论》)、湿纸包烧(《瑞竹》)的方法。明代有烧制、火炼存性、纸裹煨、油制、炒制(《普济方》),米炒(《奇效》),炒焦(《理例》),水熬(《万氏》),黄连制,煅焦赤(《准绳》),甘草制(《粹言》),烧存性、石灰制(《保元》),炒黑存性(《大法》)等炮制方法。清代则有沉香制(《握灵;)、炙制(《法律》、煅(《良朋》)、制霜(《幼幼》)、隔纸炒令油出(《串雅内》)、雄黄制(《问答》)等方法。


  


  1.生巴豆:取原药材,除净杂质,浸湿后用稠米汤或稠面汤拌匀,置日光下暴晒或烘裂,搓去皮,筛取净仁。


  2.炒巴豆:取净巴豆仁,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褐色(焦巴豆)或内外均呈焦黑色(巴豆炭),取出晾凉。


  3.巴豆霜:取净巴豆仁,碾烂如泥状,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烘,压榨去油,反复数次,至松散成粉不再粘成饼为度,取出研细。或取净仁研烂后,测定脂肪油含量,加适量的淀粉,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规定,混匀,即得。


  生巴豆为扁椭圆形种仁,长1~1.5厘米,直径6~8毫米,表面黄白色,常附有白色薄膜(内种皮),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内胚乳肥厚,淡黄色,油质,子叶2片菲薄,辛辣。炒巴豆表面焦褐色,辛辣味较弱(焦巴豆)或内外焦黑色,味微涩(巴豆炭)。巴豆霜为淡黄色松散的粉末,显油性,无臭,味辛辣。


  巴豆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5.0%,含脂肪油不得少于22.0%,巴豆苷不得少于0.80%。巴豆霜水分、总灰分同巴豆,含脂肪油应为18.0%~20.0%,巴豆苷不得少于0.80%。


  巴豆味辛,性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具有峻下积滞,逐水消肿,豁痰利咽,蚀疮的功能。


  生巴豆毒性强烈,仅供外用蚀疮,用于疥癣,疣痣,预防白喉。炒巴豆毒性降低,其中焦巴豆毒性较小,巴豆炭毒性小。焦巴豆可用于疮痈肿毒,腹水臌胀;巴豆炭用于泄痢。去油制霜后可缓和泻下作用,降低毒性。多用于寒积便秘,乳食停滞,喉痹。


  


  1.生用


  (1)白喉:用巴豆、朱砂等分,研末混匀,每用0.9~1.5g置于膏药上,贴于眉间上方,经8~12小时,待局部皮肤发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时,揭去膏药,擦掉药末,涂上10%的龙胆紫液,以防感染。本法可预防白喉,对与白喉密切接触者,病人家属及健康带菌者,均有一定作用,可降低发病率,如巴豆朱砂膏(《江苏中医》年11月)。


  (2)癣疮:用巴豆仁适量,杵泥,以生绢包擦患处,每天1~2次。治神经性皮炎,可用巴豆配雄黄(10:1).研粉后用3~4层纱布包裹,擦患处,每日3~4次,每次1~2分钟,直至痒感消失,皮炎消退为止(《中医杂志》)。


  2.制用


  (1)炒巴豆


  ①疮痈肿毒:用炒焦巴豆配伍乳香适量,捣为膏敷贴患处。或用焦巴豆、雄黄、大黄等分,制成糊丸如小豆大,每次2~4丸,1日2次,开水送服。


  ②腹水臌胀:用焦巴豆90粒,配炒杏仁60枚,共捣泥为丸,每次0.3~0.6g,开水送服,以下为度,治腹水臌胀,有泻下逐水之功。


  ③泻痢:用巴豆仁炒炭,研末,蜂蜡为丸,成人每次服0.6g(含巴豆0.3g),每日3次,小儿酌减。无不良反应。治急慢性肠炎,大便下血,慢性痢疾,小儿吐泻,夏日暑泻,特别体质虚弱老人的顽固性腹泻,日夜无度,疗效满意(《广东中医》)。《世医得效方》针头丸,用巴豆仁1粒,以针刺定,灯上烧存性,化蜡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治夏月水泻不止。


  (2)巴豆霜


  ①寒积便秘:常配大黄、干姜为丸,每服0.6~0.9g,开水送服,能峻下寒积,开通闭塞,用于寒邪食积阻于肠胃,猝然脘腹胀痛,痛如针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正气未衰者,方如三物备急丸(《切用》)。


  ②乳食停积,痰盛惊痫:常以小量巴豆霜与六神曲(麸炒)、天南星(制)、朱砂配伍,制成散剂内服,能消积化滞,化痰定搐,用于乳食停积,肚腹胀满,痰涎壅盛,抽搐不安,如保赤万应散(《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③喉痹:用于白喉或喉炎引起的喉痹梗阻,痰涎塞塞气道,呼吸急促,甚至窒息欲死者,可用巴豆霜少许吹喉,或配桔梗、贝母研末吹喉,具有涌吐痰涎,缓解梗阻的作用。


  巴豆含巴豆油34%~57%,油中主要成分为巴豆油酸,巴豆酸,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巴豆油酸、巴豆醇等形成的甘油脂,巴豆醇-12,13-二脂,巴豆醇三酯。还含有毒性球蛋白(巴豆素)、巴豆苷、生物碱、beta;-谷甾醇。


  有人测定了天津市6个不同单位制的巴豆霜,其含油量相差甚大,最低含量与最高含量之比为1:3。传统制霜法有其优点,但不足的是巴豆霜中的巴豆油含量不稳定,有效成分损失大,生产效率低。加填充剂稀释的制霜法,其成品含油量稳定,可避免有效成分损失,提高效率;但此法不能保证用药安全,因直接取巴豆制霜,未经加热环节,不能消除毒性蛋白的毒性。有人将此法加以改进,在稀释以前,加热处理,破坏毒性蛋白,既可去毒,保证用药安全,又能使成品质量稳定,节省原料。又有研究发现,巴豆霜含油量高低与过筛存在明显关系,含油量高,黏性就强,过筛困难。含油量在20%以下的粉末流动性较好,手捻有光滑细腻感。含油量再高则局部易粘结成饼,造成剂量不准确,称取和混合困难。巴豆霜的粒度应符合入丸、散剂的细粉要求。粗颗粒比细粉含油量高得多,若用达不到《中国药典》6号筛(目)的巴豆霜来配制丸、散剂,会造成散剂不易混匀,受振动而分层和丸剂的外形、色泽、丸重和硬度差异等问题,从而不易发挥巴豆霜急治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新法治霜效果较好,即先将巴豆脱脂,再粉碎成合乎丸、散剂所要求细度的粉末,然后将巴豆油返回粉末中,其制霜质量稳定可靠。从毒性实验来看,巴豆霜的含油量仍以不超过20%为宜。


  巴豆炭止泻效果明显,对顽固性慢性泄泻,诸药不能止者更有效。其止泻作用是否属于巴豆油和毒性蛋白破坏后泻下及毒副作用消失,巴豆本身收涩作用增强,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有人把巴豆焖煅制炭,并且制炭时不去外壳与内膜容易维持其制炭前的原有形态而把握其成性,不易灰化过性。将巴豆炭研为粉末,装于胶囊之中,粒重控制在每粒0.3克。研制巴豆炭胶囊充分利用了现代口服胶囊可以使药物不直接接触口腔、食管黏膜而在胃肠中消溶发挥其治疗作用的特点,经临床比较性的验证,巴豆炭胶囊剂型新颖,携带容易,服用方便,治疗慢性腹泻效果优良,同时也证实了巴豆炭确有治疗久泻的独特功效。


  近年来临床多次报道,以巴豆为主治疗乳癖和肺、肠结核、骨结核每获良效,当选如下制法为宜:去皮后,整仁置之熔化的黄蜡液加热炸至深黄色,然后滤出蜡液,待黄蜡在巴豆仁表面冷却将仁完全包后吞服入药。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巴豆和巴豆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成分中以亚油酸含量最高,在巴豆和巴豆霜中分别占总量的55.90%、64.28%。亚油酸为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在其他脂溶性维生素共同作用下,有明显的抗癌作用,能显著抑制淋巴癌、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可见,与巴豆相比,巴豆霜含有更多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实验还研究了以石油醚回流提取对巴豆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对其挥发性成分影响较小。巴豆及其炮制品巴豆霜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基本的化合物类型没有太大改变。巴豆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这种变化是否与其药理活性的改变有关,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巴豆脂是巴豆油的毒性成分,也是引起化学剥脱性皮肤损伤的有效成分。美容整形学界对巴豆油在化学剥脱术中作用的认识经历了较长的过程。经过近40年的科研和临床实践,基本肯定了巴豆油在化学剥脱术中的重要作用。基本明确了巴豆油是换肤的有效成分,进而将巴豆油换肤术个体化和区域化。


  巴豆的药理研究:①致泻作用:巴豆霜灌胃,明显增强胃肠推进运动,促进肠套叠还纳。②抗肿瘤作用:民间早已用巴豆治疗肿瘤,其提取物对甲状腺癌、胃癌、肝癌等多种肿瘤具有治疗作用。其能缓解晚期胃癌病人症状,使病程进展缓慢,较少发生转移。病灶明显缩小后,癌细胞能转化为正常细胞。③促肿瘤发生作用:巴豆油有弱致癌性,并能增强某些致癌物质的致癌作用。长期使用巴豆提取物,连续6周,可诱导细胞增殖加快,异倍体DNA含量增加,促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④致炎作用:各种炮制品巴豆油对小鼠耳均有明显致炎作用,其强度依次为炒巴豆油;高压蒸巴豆油和常压蒸巴豆油;生巴豆油;煮巴豆油。⑤抗菌作用:巴豆具有抗结核杆菌。且不产生耐药性;⑥对皮肤黏膜的刺激作用:巴豆油是剧烈的泻药,口服半滴至1滴即能产生口腔及胃黏膜的烧灼感及呕吐,在0.5~3小时内即有多次大量水泻,伴有剧烈腹痛和里急后重,产生严重口腔刺激症状及胃肠炎。外用巴豆油对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引起发红,可发展为脓疱甚至坏死。所含毒性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能溶解红细胞,使局部细胞坏死、变性。巴豆油毒性较大。内服巴豆油1滴立即出现中毒症状,20滴巴豆油可致死。巴豆油主要含有球蛋白,能溶解红细胞,使局部细胞坏死,内服使消化道腐蚀出血,并损坏肾脏,出现尿血。外用过量能引起急性皮炎。


  文献摘录:“去心皮膜,醋熬令赤黄,净洗,压出油取末”(《总录》)。“本草云生温有毒,熟寒无毒,今之去油生用为避寒也,殊不知寒不足避,当避其大毒,况《本经》全无去油之制法,陶氏煮令黄黑,然亦太过,不如去其心膜者五度换水,各煮一沸为佳。《局方》化滞丸而巴豆不去油,只以巴豆煮熟用之,深得其性也。”(《粹言》)


  巴豆为温下药的代表,用途亦较广,而且有毒,故历代对巴豆的炮制都很重视。汉代就开始用熬制,以后方法逐渐增多;到了宋代,炮制方法之多,所用辅料之广,已达到极盛时期;明、清两代方法又有所减少和衍变,但这一时期对炮制理论方面的论述较多。其炮制目的,历代都是为了去毒,其次是为了改变药性和用途。古代对巴豆去毒的认识也不统一,多数认为毒在油,故去油制霜用;但也有认为毒不在油的,去油是为了“避寒”,常用煮等加热方法去毒。这两种认识虽不全面,但与现今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去油制霜和加热均可去毒。纵观历代炮制文献,炮制方法虽多,但制霜是主要方法,其特点是制霜常与炒、熬、煮、煨等方法联合应用。其次是炒法用得较普遍,且对炒制成品也有不同要求,有炒黄、炒微黑黄、炒焦紫色、炒黑存性、炒烟去、炒熟、炒去油尽等不同程度。此外,熬、烧、煮、煨、醋制等法亦用得较多。虽然古代方法很多,但现今仅保留了制霜法,一些较好的炮制方法已被遗弃,值得研究和重视。如古代用巴豆炭止泻痢,现今临床亦证明止泻效果良好,这就是其中例证之一。


  巴豆霜的质量标准《中国药典》定为含油量为18%~20%是合理的,但现行的方法却有不足之处,传统制霜法含油量不易控制,稀释法制霜则未经加热处理,毒性较大。若稀释前先加热处理,破坏巴豆中的毒性成分,既能减毒,又易控制含油量,但巴豆霜的粉末细度仍不能达到要求,制丸、散剂时难于混匀,造成制成品中巴豆霜含量不一致。用新法制霜,其成品既完全保持了传统巴豆霜的特色,又便于控制含油量,也解决了巴豆霜的细度问题,质量堪称上乘,但成本较高,工艺也较繁琐,若用于生产,还有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必要。

制甘遂


  甘遂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kansuiT.N.LioufxT.P.Wang的干燥块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


  晋代有猪肾炙制(《肘后》)、熬法(《范汪方》)。南朝宋时有甘草、荠苨复制法(《雷公》)。宋代新增了煨法,并分为面裹、慢火“煨令微黄”(《圣惠方》)和“湿纸裹煨”(《伤寒》),改熬法为炒法,并要求“炒令黄色”(《博济》),胡麻炒法(《圣惠方》),醋炒法,酥炒法、麸炒法及炮法(《总录》)。金元时期有面裹煮制、改猪肾制中的火炙为“荷叶包煨”(《儒门》),面裹浸制、水浸法、水煮法(《丹溪》)。明代增加了大麦炒法(《普济方》)。将雷敩的熬制工艺改为“面包煨熟”(《准绳》)。清代有“甘草煎汤浸、面裹,糠火煨”(《治全》),淘制(《本草汇》),猪心制(《本草述》),鲤鱼煨(《本草求原》)等。此时,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


  


  1、甘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大小个分开,筛去灰屑。


  2、醋甘遂:取净甘遂,加米醋拌匀,闷透,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干,取出晾干。甘遂每千克用米醋30千克。


  本品为椭圆形或不规则长纺锤形,长约30毫米,直径6~9毫米,表面黄白色,有棕色斑纹,缢缩处作不规则凹凸。质脆。断面粉性,类白色,微显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甘而辣。醋甘遂形如甘遂,表面棕黄色,偶有焦斑。略有醋气。


  甘遂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3.0%,稀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5.0%。含大戟二烯醇不得少于0.12%。


  甘遂味苦,性寒,有毒。归肺经、肾经、大肠经。具有泻水逐饮作用。


  生甘遂有毒,药力峻烈,临床多入丸、散剂用,可用于痈疽疮毒,胸腹积水,二便不通。醋甘遂毒性减低,缓和泻下作用,用于腹水肿满,痰饮积聚,气逆喘咳,风痰癫痫,二便不利。


  


  1、生用


  (1)小便不通:用生甘遂研末,每用10克,加入面粉适量及少量麝香(或用冰片)加温开水凋成糊状,外敷中极穴(脐下4寸)方圆约2寸,每敷30分钟即可排尿;若不排尿者,可继续使用,或配合热敷。


  (2)痈肿疮毒:可单用生甘遂研末,水调外敷,若热毒盛者又配制清热解毒药内服,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湿热肿毒,红肿热痛。


  (3)悬饮:常与大戟、芫花、大枣等同用,能泻水逐饮,可治水饮停于胁下之悬饮,能引起连续泻下,使水饮排出体外,如十枣汤(《伤寒论》);若痰多气实胸胁胀满,痰唾黏稠或喉间痰鸣,苔白黏腻者,又可配伍大戟、白芥子等,以祛痰逐饮。


  2、制用(醋甘遂)


  (1)腹水肿满:单用醋甘遂研末服或与牵牛子、大黄、大戟、芫花等同用,能行气逐水,治水停中州,气机壅阻而致的腹大胀急,小便短少,大便秘结等症,如舟车丸(《景岳》)。


  (2)水肿:煨甘遂配伍槟榔,牛蒡子(微炒)、商陆,于猪肾内煨熟,治水气,心腹鼓胀,上气喘息,如甘遂散(《普济方》)。亦可用本品6克研末放入雄猪肾中煨熟后,切成7片,每天服1片,4~5天即可见效,能泻水消肿,可治水肿(如肾炎水肿)。


  (3)癫痫:用制甘遂6克研末,放入猪心内煨熟,加入朱砂3克,制成丸,分4日服,能驱逐痰涎,镇心安神,治痰迷心窍而致的风痰癫痫,如遂心丹《本草述》。


  (4)严重腹痛便秘:常配伍桃仁、赤芍、厚朴等,能攻积逐饮,活血化瘀,可治饮邪积滞,互结肠道,气机壅阻,甚则胃气上逆,气滞血瘀而致的腹痛剧烈,大便不通,腹满胀急,恶心呕吐,甚则有粪样呕吐物等。


  甘遂块根中主含三萜类化合物如大戟醇、甘遂醇及二萜类化合物如巨大戟二萜醇酯,此外尚有β-谷甾醇等。其毒物主要来之二萜类物质。有研究表明,被称为甘遂毒素的二萜类化合物,其LD50(腹腔)为1.毫克/千克±;0.(P=0.95)。


  用薄层扫描法和半数刺激试验法比较研究了醋制甘遂、豆腐制甘遂、甘草水制甘遂和生甘遂,结果,CS-薄层扫描仪扫描显示,甘遂至少有2个化学成分因炮制而损失30%左右,而水煎液中,这两种成分比原药所含的低10多倍。半数刺激量(ID10)的测试告知,生甘遂的刺激性比炮制品大6倍左右。生甘遂水煎的刺激性为炮制品水煎液的2~3倍,甘遂水煎液的刺激性比原药材刺激性小10倍。三种炮制品的刺激性差别不大。作者认为,生甘遂经醋炒、豆腐制、甘草制后,其毒性都明显下降,其解毒效能相仿。由于甘遂经炮制后重量有所改变,其中醋炒增重,豆腐制损失超过一半,甘草制损失近40%。因此临床用药时,同量的制甘遂而所用原生药量差别很大,从节约药材和操作简便来看,国家药典收载的醋制甘遂较为合理。通过对甘遂不同炮制品(生甘遂、醋甘遂、甘草制甘遂)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炮制品LD。与生品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甘草制甘遂的毒性降低5倍左右。从各样品的薄层扫描层析图谱及其同-R值斑点的相对含量比较,甘遂经炮制后,其所含成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比较甘遂生品及醋制品醇提取液和水提取液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发现甘遂经过炮制后水煎液中有7个原有成分消失,产生了4个新成分,同时有4个成分的含量显著下降。甘遂炮制后的醇提取液中原有的2个成分消失了,有1个新成分生成,同时有1个成分的含量下降,6个成分的含量显著上升。所以,甘遂炮制增效、减毒的物质基础可能是有毒成分的消失或含量减少,这些消失或含量减少的成分转变成了新成分或者在水中溶解度小而在醇中溶解度大的成分。另有报道,炮制品与生品比较,有2种成分含量增加40%左右,1种成分含量减少达70%。


  生甘遂和炙甘遂酒精浸膏的毒性和泻下作用,研究结果,50头小白鼠,按体重口服一定量的生甘遂酒精浸膏后,在24小时内,有11头死亡,有27头出现不同程度的泻下现象,其中以口服毫克/10克体重和毫克/10克体重剂量组的动物,死亡数和泻下有效数比较多,而炙甘草酒精浸膏服后,在32头小白鼠中,24小时内无一死亡,有12头出现不同程度的泻下现象,其中以口服毫克/10克体重剂量组的动物,泻下有效数比较多。作者认为,生甘遂和炙甘遂的酒精浸膏,经小白鼠口服后,均有比较明显的泻下作用,而以生甘遂的泻下作用为强,毒性也比较大。通过对甘遂炮制前后的促癌活性、致突变活性,急性毒性及润肠泻下活性进行的比较研究。结果,生甘遂具有对体外培养Raji细胞系统EBV-EA的激活作用,而醋甘遂、甘草制甘遂可显著降低其对EBV-EA的激活动作用;对皮肤的刺激作用,生甘遂的ED50为59μg/耳,醋甘遂为μg/耳,甘草制甘遂为μg/耳;微核实验表明,生甘遂及其炮制品水煎液给小鼠单次灌胃剂量达20克生药/千克,对小鼠骨髓微核率无明显影响,在体内培养的中国仓鼠肺细胞株(CHL)上进行染色体畸变检测,甘遂提取液,在0.~8.毫克/毫升,药物与细胞作用48小时,对染色体畸变率无明显影响,二阶段皮肤促癌实验,甘遂生品及炮制品对阈下剂量3-甲基胆蒽处理的小鼠皮肤肿瘤发生均有促进作用,但炮制品出瘤较晚,生瘤率较低;抗生育作用,生品和炮制品均显著,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生甘遂、醋甘遂、甘草制甘遂醇提物单次灌胃给药对小鼠的LD50依次为20.0、22.0、25.2克生药/千克;润肠、泻下试验结果,小鼠致泻的ED50醇提物依次为0.59、3.26、4.79g生药/千克,炮制后泻下作用减弱(P0.05)。以上结果表明,甘遂生品及炮制品均无致突变作用,但具有体外激活EBV-EA活性、皮肤刺激作用及促肿瘤发生作用和泻下作用,只是甘遂经醋制、甘草制后可减弱上述作用。这就证明,甘遂的炮制是有科学道理的。将生甘遂和醋甘遂分别用水和醇提取,对小鼠进行半数致死量(LD50)急性毒性实验,对家兔进行眼和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生甘遂醇提取物的LD50(24.64±6.57)毫克/克,醋甘遂醇提取物LD50为(.35±15.88)毫克/克,醋甘遂醇提取物的毒性显著低于生甘遂醇提取物(P0.01)。生甘遂醇提取物具有强烈刺激性,醋甘遂醇提取物刺激性显著降低,二者相比以及二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生甘遂水提取物与醋甘遂水提取物均不具备刺激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炭末推进法进行肠推进试验,观察甘遂和醋甘遂醇提物及其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对小鼠小肠推进和肠水分吸收的影响: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甘遂、醋甘遂醇提物、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可明显促进小肠推进运动,但与生品比较,醋制后各组墨汁推进率皆有所降低,泻下作用有所缓和;甘遂醋制后醇提物毒性下降4倍左右,石油醚部位毒性下降1倍左右,乙酸乙酯部位毒性下降4倍左右,而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无毒。所以甘遂醋制后泻下作用减弱,毒性显著降低:甘遂的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既是其药效学部位,又是其毒性部位。又比较生甘遂和醋甘遂各极性部位的刺激性和泻下作用,发现生品乙酸乙酯部位和二萜部位具有明显刺激性,醋制后刺激性显著下降,生品石油醚部位有轻度刺激,醋制后稍有下降,正丁醇部位刺激性不明显。甘遂各部位组均能缩短小鼠第一次排黑便时间,使排黑便粒数增加。其中生品石油醚和二萜部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生品乙酸乙酯部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醋制后各组作用皆有所降低。所以,甘遂的刺激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和二萜部位,泻下成分主要集中在石油醚和二萜部位,炮制后作用均显著下降。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豆腐制、甘草制、面煨制、麸煨制、土炒制等。


  2、文献摘录甘遂“凡采得后,去茎,于槐砧上细坐,用生甘草汤、小荠苨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雷公》)“每斤用甘草四两,煎汤浸三日,汤黑去汤,河水淘洗取清水日清日浸,每日换水数次,三日去心再淘,浸四五日,取一撮入白瓷盒内隔一宿,次日盒中水无杂色乃妥,再淘三四次,沥干,以面裹如团,入糠火煨,煨至面团四面皆黄,内药熟透,取出晒干入锅炒透,磨粉。”(《全生集》)


  甘遂的药效成分不溶于水,而溶于醇,乙醇提取后的残渣无泻下作用,故一般不入煎剂,宜入丸散,并从小剂量开始,视病情逐渐增加。


  甘遂炮制古代以煨法多用,明代《本草通玄》指出:“面裹煨熟用,以去其毒”;清代《本草述钩元》云:“其苦寒之毒,经制则净,故采用了各种浸洗和加热方法,以去其毒。醋炙甘遂始见于宋代《圣济总录》,但历代记载较少,因此法简便易行比较实用,且解毒效果显著,故《中国药典》将醋制法列为法定的炮制方法。

制大戟

?

大戟

中药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展开

权威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京大戟,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pekinensisRupr.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晒干。

中文学名

京大戟

别称

大戟、龙虎草、天平一枝香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生理特性

本品呈不整齐的长圆锥形,略弯曲,常有分枝,长10~20cm,直径1.5~4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皱纹、横向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顶端略膨大,有多数茎基及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或淡黄色,纤维性。气微,味微苦涩。

产地

主产于江苏、四川、江西、广西等地。

入药部位

植物的干燥根。

炮制方法

1、京大戟: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醋京大戟:取净京大戟,照醋煮法(附录ⅡD)煮至醋吸尽。(每kg京大戟,用醋30kg)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肺、脾、肾经。

功能

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作用。

主治

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相关配伍

1、《活法机要》:用大戟与大枣同煮,去大戟不用,食枣,治水肿腹水。

2、《伤寒论》:与甘遂、芫花等峻下逐水药同用,如十枣汤可治水肿腹水。

3、《本草汇言》:配当归、白术、生半夏为丸服,治颈间痈疽。

用法用量

1.5~3g。入几散服,每次1g;内服醋制用。外用适量,生用。

禁忌

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相关论述

《临床常用中药手册》:京大戟苦寒下泄,通利二便,为泻水逐饮之峻药,其作用和甘遂相似而力稍逊,适用于水肿喘满、痰饮积聚等实证。消肿散结,外用于痈肿疮毒。[1]

[2][3][4]

制芫花

芫花炮制方法与标准


  芫花为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genkwaSieb.etZucc.的干燥花蕾。春季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汉代有熬制(《玉函》)。唐代有炒制(《外台》)。宋代有醋炒、酒炒(《圣惠方》),醋煮(《史载》),醋炙(《百问》),炒黑(《指迷》)等方法。明、清增加了醋煨(《普济方》)、醋泡焙(《良朋》)、捣汁浸线(《本草正》)等炮制方法。


  


  1、生芫花: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梗、叶。筛去灰屑。


  2、醋芫花:取净芜花,加入定量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干,取出干燥。芫花每kg用米醋30kg。


  生芫花为小棒锤状,多弯曲,表面淡紫色或灰绿色,密被短柔毛;质软;气微,味辛,久尝有麻辣感。醋芫花表面呈灰褐色,微有醋气,味微酸而微麻辣。


  芫花含浸出物不得少于20%,含芫花素不得少于0.20%。


  芫花味辛、苦,性温。归肺经、脾经、肾经。具有泻水逐饮,解毒杀虫作用。


  生芫花有毒,峻泻逐水力较猛,较少内服用,多外敷用于秃疮、头癣等。醋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和腹痛症状。多用于胸腹积水,水肿胀满,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1、生用


  (1)痰饮咳嗽:常与大枣同煮食枣,以祛痰止咳,可治咳嗽胸闷,痰多色白黏者。


  (2)白秃头疮、顽癣:用芫花研末,猪脂和涂之(《集效方》);或配雄黄、猪脂调敷。


  (3)急性乳腺炎:芜花与鸡蛋同煮,服之;若服后有头昏、恶心者,可吃蛋不喝汤。如反应甚者,以菖蒲煎服解之。


  (4)冻疮:芫花、甘草水煎液乘热浸泡手足。


  (5)虫积腹痛:用醋炒芫花碾粉,猪油拌合外涂。


  2、制用


  (1)悬饮喘急:常与甘遂、大戟等同用,能泻水逐饮,可治痰饮积聚,停于胸胁而致的悬饮咳喘等;也可治腹水胀满,元气壮实者,如十枣汤(《伤寒论》)。配伍炒大黄、甜葶苈、煨甘遂等,可治心腹鼓胀,肠胃秘结,喘促,如芫花丸(《圣惠方》)。


  (2)寒湿内壅、月经不通:常与炮乌头、鬼箭羽、桃仁、水蛭、虻虫共研为末,温酒调下,可治妇人腹中宿有瘀血,积聚不散、疼痛,如芫花散(《圣惠方》)。


  (3)寒疝积聚:常与椒目、半夏、炒大黄、细辛、桔梗等同用,可治寒疝积聚,乍来乍去,胸胁支满,如芫花丸(《圣惠方》)。


  芫花中主要含有二萜原甲酸内酯、黄酮及糖苷,挥发性成分和木脂素类化合物等。二萜原甲酸内酯类成分有芫花酯甲、芫花酯乙、芫花酯丙、芫花酯丁、芫花酯戊、芫花烯。黄酮类成分有芫花素、芹菜素、3rsquo;-羟基芫花素、木樨草素及椴苷。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为松脂醇、落叶松脂素、异落叶松和罗汉松脂素。另外,芫花中尚含香豆素、糖苷、谷甾醇和苯甲酸等。其中二萜原酸酯类成分芫花酯甲等具有较强的毒性,对皮肤、黏膜的刺激作用强烈,并能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具有引产作用。芫花烯具有抗白血病和抗肿瘤活性。黄酮类成分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菌作用。芫花挥发油具有泻下作用和毒副作用。炮制对其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均有一定影响。


  以芦丁为标准品,测定芫花生品和醋炙品中的黄酮类成分无明显差异;同时报道了醋炙芫花比生芫花让小白鼠的LD50提高了1倍。初步证明了醋炙芫花确能减低芫花的毒性。对生芫花与醋芫花的毒性和泻下作用进行比较研究,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芫花醇浸剂毒性较大,而水浸剂和水煎剂毒性较小,后两者毒性相近,3种制剂中生芫花的毒性均较醋芫花大。在水浸剂和水煎剂中,生芫花的毒性较醋芫花大1倍;而在醇浸剂中,生芫花的毒性较醋芫花大7倍多。说明生芫花醋制后确能使其毒性减低,表现在小白鼠LD50。的提高。生芫花与醋芫花对兔离体回肠的作用相似,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对小白鼠肠蠕动的作用,生芫花呈抑制作用,而醋芫花似有轻度兴奋作用。生芫花与醋芫花的醇浸剂对小白鼠与大白鼠均无导泻作用,对兔有轻度导泻作用,对犬则发生呕吐和轻度导泻作用,生芜花与醋芫花对兔与犬的作用无明显不同。


  芫花乙醇提取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表现在对热、电及化学刺激致痛都有镇痛作用,且吗啡受体特异性阻断剂纳洛酮能阻断其镇痛作用。此外还有镇静、抗惊厥及增强异戊巴比妥钠的麻醉作用。采用平板稀释法观察醋制芫花、羟基芫花素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1:50浓度的醋制芫花醇水提液对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有抑菌作用,而羟基芫花素无抑菌作用。


  有研究对醋制芫花、羟基芫花素进行镇咳、祛痰和平喘试验。结果表明醋制芫花、羟基芫花素均有一定的镇咳作用,并且有很好的祛痰作用,并确定羟基芜花素是止咳、祛痰的主要成分。在研究炮制对芫花镇咳作用的研究中,将芫花素与模拟醋炙芫花素镇咳祛痰作用相比较,发现芫花与醋炙芫花未见显著差异,说明模拟醋炙对增强芫花镇咳祛痰的作用不明显。采用紫外吸收图谱和薄层层析图谱对生芫花、醋炙芫花和醋煮芫花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芫花经醋炙后,所含的二萜类成分、黄酮类成分及香豆素类成分无明显影响。醋炙芫花中30羟基芫花素的含量比生芫花略高。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醋煮芫花的石油醚提取物的薄层层析图上比生品和醋炙品少一个斑点,而且醋煮芫花石油醚与乙酸乙酯提取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图与生品及醋炙品不同,认为醋煮对芫花的化学成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采用薄层扫描法对不同炮制工艺、不同地区的芫花样品及在不同条件下模拟炮制处理的芫花索单体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芫花经炮制后,芫花素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生品含量最高,醋炙品与生品接近。其他炮制品与生品比较,降低程度均较明显(P;0.01)。以芫花素含量由高至低依次是:生品;醋炙品;高压蒸品;清蒸品;醋煮品;水煮品“”。采用HPLC法分析不同炮制方法对芫花中芫花酯甲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除水煮芫花中芫花酯甲的含量比生芫花高约11%外,其他几种炮制品芫花酯甲含量均降低。降低率依次为:醋炙芜花(45%);醋煮芫花(18%);清蒸芫花、高压蒸芫花(10%)。


  采用气质联法对生芫花和醋炙芫花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芫花醋炙后,挥发油含量降低,颜色加深,化学组分及组分间的相对含量均发生了改变,其中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醋炙后相对增加。兔眼结膜刺激实验表明,芫花素及其模拟醋炙品对兔眼结膜只有轻度刺激性,而芜花酯甲及其模拟醋炙品均有强烈的刺激性,由此看出对眼结膜起刺激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芫花酯甲。


  另有报道,芫花经炮制后,其挥发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率依次为:醋煮;水煮;高压蒸;清蒸;醋炙。用GC-MS法对不同炮制品挥发油的组分进行鉴定,其组分变化较大,尤以醋炙芫花和醋煮芫花产生的未知成分较多。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醋煮法。


  2、文献摘录“煮醋数沸,漉出渍水一宵,复曝干用,才免毒害”(《蒙筌》)。“芫花留数年陈久者良,用时以好醋煮十数沸,去醋,以水浸一宿,晒干用,则毒灭也。或以醋炒者次之”(《纲目》)。“煎汁渍丝线,系痔易落,(并能)系瘤”(《原始》。


  历代对芫花的炮制方法主要有醋炒、醋煮、醋泡焙等。现代多用醋炙和醋煮法。《中国药典》年版收载有生芫花和醋炙芫花。


  芫花的炮制研究已初步说明,芫花经醋制后,确能使其毒性降低。芫花挥发油为芜花的毒副作用及泻下作用的活性部位之一,经醋炙和醋煮后其含量降低,各化学组分变化较大,且产生的未知成分较多。醋炙芫花挥发油中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相对增加,这三种成分对芫花的药理作用有何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芫花酯甲毒性大,对皮肤及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并能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具有引产作用。其引产机理可能是使脱膜细胞变性坏死。经醋炙和醋煮后,芫花酯甲含量降低。究竟芫花酯甲的含量高好还是低好,及其降低的最佳范围,尚待毒理学和药效学研究的结果来阐明。


  用代谢笼统计法研究芫花的利尿作用,发现芜花用不同的炮制品利尿作用有显著差异,其利尿强度依次为:醋炙芫花;生芫花;高压蒸尧花;水煮芫花;清蒸芫花;醋煮芫花。芫花中所含的芫花素及羟基芫花素为芫花镇咳祛痰的有效成分。经醋炙后芜花素含量降低最少。与生品含量相近。因此认为,如用于祛痰、镇咳时以生品为宜。另外,芫花还具有抗肿瘤、抗白血病和抑菌等作用,炮制对这些作用有何影响,亦值得研究。


  通过对生、炙芫花样品水、醇热浸法浸出物及灰分、芫花素、芫花酯甲的含量测定,初步认为芫花总灰分不得超过15%,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7%,水浸出物不得少于19%,醇浸出物不得少于7%,芫花素不得少于0.08%,芫

花酯甲不得高于0.%。

以上所有功德,回向三寶願海,

回向三界人天,回向一切神明,

回向諸聖靈等,回向龍泉禪寺,

回向寺院安寧,回向娑婆安穩,

回向自他法界,回向平等利益,

回向塵剎海會,回向無上菩提。

長安終南山龍泉禪寺

釋宏深字號-見悟

擁護佛法誓宏深求佛種智普賢行

宏橫遍十方共入毗盧性海實際理地不著一塵

深豎窮三際大顯華藏莊嚴萬行門中不舍一法

見圓周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變隨緣

悟無窮無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隨緣不變

求一切種智無有窮盡以無所得悉無余故

龙泉禅寺住持释宏深法师简介

释宏深字見悟湖北鄂州人氏出生

年秋皈依鄂州古靈泉寺上堅下向師父法名持悟

年發心於江西省雲居山真如寺

年於湖北玉泉寺禮上寬下根師剃度

年同月只身朝拜九華山,並安住含山太湖寺依止禮一法師

年只身行腳普陀山

年回雲居山真如寺受三壇大戒得戒和尚上一下誠長老並住禪堂隨眾熏修

年至年五年結夏發心於五臺山普化寺及顯通寺禪修百日禪七並任職事領眾。

年至現在,發心於終南山龍泉禪寺,任住持。

發心参學十九秋,雲居五臺終南留

且行且解且熏修,循序漸進心不朽

曾經盼處白雲飛,而今看齊南山松

任爾雲雨滄桑變,磨針觀處磨繡針

放生、供僧、建寺、购请法器对公账户:

户名:西安市长安区龙泉寺

开户银行:民生银行

账号:

放生、供僧、供灯、建寺、购请法器个人账户:

户名:释宏深

开户银行:中国银行

账号:

手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