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箭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晶报文山会海的仿生学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根治的方法

晶报:文山会海的仿生学


《人民》的一篇稿子,在由头里点了武汉一市直单位反映的开会问题,又引起了讨论。


说“又”,是因为这实在不算稀奇,文山会海的故事如恒河沙数,也总会引起一些讨论。


与这家市直单位的苦闷不同,来自武汉市*府办公厅的说法是,截至今年10月底,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办公厅就节约成本61656元,召开全市性会议32次,同比减少50%以上。进而总结得出:用量化指标精简文件会议,向形式主义动刀。量化指标,精简文件会议,都是能够实现的,而且这已是印证各地遏阻文山会海取得成效的惯用方式,但精简了又怎么样呢?先精简,再反弹,这样的故事也是不少。


行文办会不是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特别是对公共权力系统。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已经指出,“我国的官僚主义有自己的特点,它同我们长期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对经济、*治、文化、社会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制度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管理制度要有效,必然要建立一套上传下达的行文办会规则,文山会海,就其本质,是国家权力管理制度在行文办会规则上的体现。


并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时候对文山会海都有切肤之痛。社会人群之中,有一些群体,比如学生、老人较少被置于开会的繁密节奏之中;社会时间的分配之中,居家旅行时间是对会议的摆脱。对文山会海最有感触的,其实是那些被编织进管理制度之中的群体,也就是公务人员。他们处在一种分裂状态:一方面既反感会议过多,一方面又在为文山会海添砖加瓦;一方面痛陈文山会海之弊,一方面又令文山在变高,会海在变大。


这导致的一个结果是,精简不可能常态化。如果注意,我们能够发现,会议精简有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什么时候会大讲特讲、大抓特抓文山会海呢?抓工作作风的时候。国家层面抓,精简一盘,各地方抓,再精简一盘,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就是*治几乎是不可改易的一条规律。文山会海瘦身的一个前提是,再怎么瘦也不可能没有文和会。精简掉哪一些,保留哪一些,实际上并没有明确规则。我们知道,在中国的科层制中,一个会议开了,往往会被要求原原本本地学习,下面不开个会,不发个文落实,甚至可能会被认为学习的态度和能力都有问题,执行不力。如此,依葫芦画瓢,层层传导就是必然。


如果把权力系统视为一个个圈,那么在不同的圈里,精简和保留的会议会有很大的不同。越是外层,越是地方基层,保留的会越来越多,因为上面的会就是不可抗力。但在权力体系之外,大众对一些会的必要性会有不同的判断。


中国的新一轮改革被定性为“全面深化”,其中特别提到系统性、协同性。文山会海也是如此,精简不是出路,文山会海的症结在权力管理制度,它决定了一套行之久远的行文办会规则的生命力。文山会海不能到文和会的层面去求索答案,而是要进入权力管理制度本身,这是总病根,也是总阀门。(来源:晶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