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中医治疗 http://m.39.net/pf/a_7111844.html据州志记载,泰州人家过端午的习俗始于农历五月初一小端午。小端午这天,……焚降香,端午所焚之香,不用沉香、速香、檀香,而是焚降香(又叫降真香),劈成细枝,浸醋后插入香炉焚点。
高邮女孩在端午时,喜欢头簪老虎花以辟邪。韦柏森《菱川竹枝词·赏午》云:“金炉一瓣降香焚,和以雄黄酒半醺。绝好梳妆端午景,虎花斜插女儿云。”
明清以来,多部药典对降真香对防疫辟瘟的药用进行了详细记载,如:
1.《本草通玄》明·李中梓
降真香,内服能行血破滞,外涂可止血定痛。焚之祛邪,佩之辟鬼。
2.《本草再新》清·叶桂(字天士)
降真香,治一切表邪,宣五脏郁气,利三焦血热,止吐,和脾胃。"
降真香,气温。味辛。无毒。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降香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烧之能降天真气。所以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也。小儿带之能辟恶气者。气温味辛。辛温为阳。阳能辟恶也。色红味甜者佳。
制方:降香同白芍、甘草、北味、丹皮、白茯、生地。治怒气伤肝吐血。多烧能祛狐媚。为末。治刀伤血出不止。
3.《寿世保元》卷二明·龚廷贤
辟秽丹,乳香苍术细辛甘松川芎真降香上为末。烈火焚之。疫邪远辟。
4.《文堂集验方》卷一明·罗浮山人著
每日多焚降香。再随身佩带。祛疫。
5.《卫生易简方》卷之六明·胡荧
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用降真香烧之悉验。亦能召鹤,小儿带之能辟恶邪之气。
6.《医学正传》卷之八明·虞传
辟秽丹,苍术北细辛甘松川芎乳香(另研)降真香(各等分)上为细末,烈火焚之。
7.《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五明·徐春甫
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降真香烧焚,大避邪气,屡验,亦能召鹤。小儿带之能避恶邪。
8.《景岳全书》卷之十三明·张景岳
避疫法共二條瘟疫乃天地之邪氣,若人身正氣內固,則邪不可干,自不相染。故避之之法,
一方治天行時氣,宅舍怪異,用降真香燒焚,大解邪穢,小兒帶之,能解諸邪,最驗。
9.《本草纲目》(金陵本)明·李时珍
瘟疫〔木部〕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詹糖香樟脑返魂香兜木香皂荚古厕木(并烧之,辟疫。)
降真香(带之辟邪恶气,宅舍怪异。)
10.《本草择要纲目》温性药品清·蒋介繁
降真香,辛温无毒。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
11.《冯氏锦囊秘录》卷四十清·冯楚瞻
降真香,乃香中之清烈者也。故能辟一切恶气不详,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
古人有忌客者,盖恐外客所触,致有客忤、发热等候。忌入庙堂者,恐神情闪烁,致生怖畏。更有令儿佩真降香者,盖以最能辟诸邪恶也。
12.《要药分剂》卷六沈金鳌
降真香,味苦性温无毒。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李)疗折伤金疮。止血,入肝经。通入十二经。为散邪之品。
13.《松峰说疫》清·刘松峰公元年
……夜来独居一室,闭门焚降真香一块,想以此得力耶。
苍降反魂香,(自定。)苍术降真香(各等分)共末,揉入艾叶内,绵纸卷筒,烧之,除秽祛疫。
房中不可烧诸香,只宜焚降真。(诸香燥烈,降香除邪。)
避瘟丹,烧之能避一切秽恶邪气。苍术乳香甘松细辛芸香降真香(等分)糊为丸豆大。每用一丸焚之,良久又焚一丸,略有香气即妙。
太苍公避瘟丹,凡官舍旅馆,久无人到,积湿积邪,容易侵人,焚之可以远此。五六月,终日焚之,可以避瘟。
一方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并烧降真香有验。
地葡瘟痧,暑热时疫,恶毒之气攻于里,则为痰喘,为血瘀。昏迷沉重,不省人事,若元气壮实,内不受邪,不入于里,即散其毒于肌肤血肉之表,为肿为胀。忌饮热汤热酒,刺腿湾痧筋并十指尖出毒血,内服“宝花散”。(治痧仙剂。)郁金(一钱)细辛(三钱)降香(三钱)荆芥(四钱)共为细末,清茶调三匙,冷服。
灵宝避瘟丹,苍术(一斤)降香(四两)雄黄(二两)硫黄(一两)硝石(一两)柏叶(半斤)丹参(二两)桂皮(二两)藿香(二两)白芷(四两)桃头(四两,五月五日午时收)雄狐粪(二两,尖头者是)菖蒲根(四两)升麻(一两)商陆根(二两)大黄(二两)羌活(二两)独活(二两)雌黄(一两)叭香(如无,可减)赤小豆(二两)仙茅(二两)朱砂(二两)鬼箭羽(二两)以上共二十四味,按二十四气为末,米糊为丸,如弹子大,焚一丸。
治鬼魅魇人法,降香(末,一钱)皂角(末,一钱)朱砂雄黄(各三分,研)麝香(三分,与上同研)艾叶(五钱,揉烂)将药末揉入艾中,草纸裹为长筒,点、放床底则不魇,兼祛百怪恶邪之气。
14《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清·王士雄
食井中,每交夏令,宜入白矾、雄精之整块者,解水毒而辟蛇虺也。水缸内,宜浸石菖蒲根、降香。
15.《古方汇精》清·爱虚老人
乳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降香檀香(各一两)共研细末。枣肉为丸。芡实大。晒干佩之辟瘟。烧之辟疫辟秽。
16.《急救广生集》卷一清·程鹏程
涌泉二穴,精气所生之处,寝时宜擦千遍,床前宜烧芸术、降香,以辟秽气及诸不祥。
中药香囊属于祖国医学“外治香薰疗法”,在民间也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传统,就是利用具有辟邪除瘴的药来改善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达到驱虫避秽防病的效果。
中医认为:“肺朝百脉,司呼吸”,“肺开窍于鼻”,鼻是人体重要门户。“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热传染病最先侵犯呼吸系统。预防疫病,最重要的是切断疫气传播途径,所以要固护人体门户(鼻、口、皮肤等)。中药防疫香囊的芳香药物,具有袪瘟除秽,开窍解毒的功效。它既可振奋人体正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功效,同时又能净化空气,避其毒气,在鼻黏膜形成不利于疫毒传入的小环境。
佩戴防疫香囊防流感,主要原理就是:流感是呼吸道疾病,而香囊中的中药散发出的药气会直接在口鼻周围形成立体的气体空间,芳香药气护住呼吸道粘膜,保护呼吸道黏膜不受感染。如果病毒尚未进入体内,香气会在口鼻周围直接对其产生抑制;如果病毒已进入呼吸道,还可直接与病毒对抗,起到杀灭作用。
中药香囊根据中医药理论配伍,依据其功效和使用目标以及方法的不同,配方繁多。常用的中药有藿香、麝香、沉香、檀香、降真香、冰片、薄荷脑等多具有辛香走串之性,含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使用方法上有点燃焚熏或直接随身佩带等,可以发挥镇静安神、解毒杀虫、除瘴避秽等功效。端午节香囊就有避除夏季湿热“瘟毒秽气”之寓意。
新冠肺炎在中医属于“温邪”犯肺,中草药浓郁的特色气味在人体周围可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挥发性的中药成分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芳香气味能够兴奋神经系统,可以刺激鼻黏膜以及呼吸道黏膜并发生相应的机体反应,可以达到提高机体抵抗湿热秽浊病毒外邪入侵人体的效果。经常将香囊置于衣兜、枕边等近身之处,对防病保健具有一定辅助功效。
在年这个特殊的端午节熏香佩香,显得既健康又时尚。
注:本文节选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