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中医药及生物治疗等各种方法,应根据肿瘤性质、病程和全身状态而选择。良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恶性肿瘤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应调动中西医各种有效方法采取综合治疗,以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治疗。在治疗岩病时应正确处理以下三种关系:
一是扶正与祛邪相统一。扶正,即扶正固本,培育正气,是治疗岩病的重要法则。祛邪,即消除岩毒,使局部气血阴阳恢复平和。除内服药外,手术切除、外治用药、物理治疗等也属于祛邪疗法范畴。认识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是治疗岩病的临床思维基础。根据病情的虚实而定攻补,应遵循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如岩病早期,正气未衰,治疗应重在祛邪,但不可伤正;中期岩肿耗精伤气,正虚邪实或邪正相持,治以攻补兼施,祛邪兼扶正;晚期正气已衰,不任攻伐或远处转移而不宜攻伐,治以扶正调理为主,或少佐祛邪。总之,重视内因
——正气的作用,培育人体内自身的抗岩修复能力应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指导思想。
二是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岩病早期虽以局部症状体征为主,但这是全身整体病变的局部表现。同样,全身病变的进退也能影响局部的治疗效果。故在辨证治疗时必须重视全身状况,同时也要仔细观察局部的变化。同时,中医外科临床所治疗的肿瘤与内科有别,就诊者以术后病人为多见。无论其肿瘤病灶位于体表或体腔,都存在一个局部解剖结构改变的问题。结构改变必然导致生理功能的改变,而中医的证恰是功能态的抽象。因此,在辨证治疗瘤、岩疾病时应重视术后局部解剖的结构性变化对于全身功能态的影响。
三是标本缓急相兼顾。对岩病治以扶正祛邪,以缓解甚至临床治愈疾病为目的,是谓治其本;若在病程中出现并发症,如感染、发热、出血、疼痛等使患者痛苦加重或危及生命时,则应及时对症处理,是谓急则治其标;待标症缓解后,再治其原发病,是谓缓则治其本。由于岩病患者常出现标本缓急等错综复杂的情况,故应抓住其主要矛盾,充分兼顾,全面考虑。
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内治法下述为辨证分型的常用治法,临证时尚须根据个体之不同,重视扶正基础上的祛邪解毒。
(1)气郁痰凝证治宜理气化痰,解毒散结。方用开郁散合通气散坚丸加减。常用药物有陈皮、青皮、香附、枳壳、枳实、柴胡、橘核、郁金、厚朴、浙贝母、法半夏、僵蚕、白芥子、胆南星、夏枯草等。
(2)寒痰凝结证治宜温经化痰,解毒散结。方用阳和汤合万灵丹加减。常用药物有鹿角胶、熟地黄、麻黄、白芥子、细辛、肉桂、乌药、全蝎、川贝母、姜半夏、乳香、没药、橘核、香附等。
(3)气滞血瘀证治宜软坚化瘀,解毒散结。方用散肿溃坚汤合活
血散瘀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当归尾、柴胡、大黄(酒炒)、丹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枳壳、槟榔、三棱、莪术、木香、瓜蒌、连翘、土鳖虫、乳香、没药、鬼箭羽等。
(4)毒热蕴结证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散结。方用黄连解毒汤合当归芦荟丸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当归、芦荟、龙胆草、大黄、青黛、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浙贝母、金银花、紫花地丁、夏枯草等。
(5)正虚邪实证治宜益气养血,解毒散结。方用保元汤合散肿溃坚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太子参、西洋参、人参、黄芪、当归、白术、茯苓、沙参、麦冬、何首乌、黄精、菟丝子、仙灵脾、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等。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