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涿氏是周朝的一种官职
他们负责除水虫,“以炮土之鼓驱之,以焚石投之。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沈之,则其神死,渊为陵”
我给大家翻译一下壶涿氏负责驱除水中的毒虫,敲击一种特殊的陶鼓来驱赶它们,用烧热的石块投入水中赶走它们。如果想杀死水怪,就用一根榆木棍,用象牙十字交叉贯穿棍中,而沉入水中,水怪就会死,深渊也会变成山陵。
这个水怪(水神)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蜮”
有个成语就叫鬼蜮伎俩,就是说的这种生物,或许这个成语的应用频率不算很高,还有另一个成语大家肯定很熟悉,就是含沙射影,也是在说蜮
蜮这种生物的传说十分古老,最早《诗经》云:“为鬼为蜮,则不可得。”
说蜮和鬼一样都是不好的东西。
壶涿氏已经失传,像是舜帝时期的豢龙氏,一度失传,直到夏朝御龙氏得到豢龙氏的一招半式,只可惜这一招半式也随着刘累的逃跑而失传。
庭氏
“庭氏掌射国中之夭鸟。若不见其鸟兽,则以救日之弓与救月之矢夜射之。若神也,则以大阴之弓与枉矢射之。”
庭氏负责射杀都城中的妖鸟。如果有夜里怪叫而不见其形的鸟兽,就用[日食时]救日的弓搭配和[月食时]救月的箭射杀它们。如果是神怪,就用救月用的大阴弓和救日用的枉箭射它。
古人相信日月的力量是能够被提取的,同样也相信阴阳的力量得到配制是能杀死神怪的,关于提取日月的精华也有过描述,如《周礼》记载的司烜氏负责用阳燧向日取明火,用铜镜向月取明水,以便供清洗祭祀用的谷物、以供点燃火把,以供玄酒明水。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向月提水的文章,这里说的铜镜就是阴燧,也称方诸。
《考工记》云:“桐锡相半,谓之鉴燧之剂,是火为燧,水为鉴也。高堂隆云:阳燧,一名阳符,去火于日。阴燧一名阴符,取水于月,并以铜作之,谓之水火之镜。”
魏伯阳这位玄学科学家的《参同契》也云:“阳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诸非星月,安能得水浆。”
《周礼》明诸承水于月,陈馔为玄酒是也。
李时珍曰:“明水者,取其清明纯洁,敬之至也。”
小本子搞的奉神的“口嚼酒”就是盗版玄酒,只是小本子没学对,认为既然神酒要“清明纯洁”,那么用少女嘴巴嚼出来发酵的酒一定是纯洁的。
服不氏
“服不氏掌管饲养猛兽而加以教习使之驯服。”
这里有一个联系,貉隶负责为服不氏所役使而饲养猛兽,加以训练使之驯服,负责同兽沟通。他们负责守卫王宫的,与守卫王在野外停宿处周围屏藩的,都同蛮隶的事情一样。
貉隶就是周朝的驯兽兵,当服不氏驯服教习好了各种猛兽,就由貉隶负责驱使,貉隶就好比魔兽争霸中的狼骑兵。
当然貉隶也不是什么好职业,貉隶其实就是周朝从东北地区抓来的其他民族的奴隶,这些奴隶要是能够和猛兽们搭上关系,那么就是貉隶,如果没有搭上关系,不好意思,变成野兽们的血食。
请别跟我说华夏古代不会驱使野兽,我实话实说,华夏古代一直以来都有驱使野兽作战的习惯
上古年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率熊、罴、狼、豹、罴、虎为前驱
春秋吴楚争霸,吴王阖闾在晋国支持下,任用伍子胥、孙武等名将治军,于公元前年攻入楚国,“五战及郢(楚都)”。
楚昭王弃城西逃,吴军随后掩杀,紧追不放。眼看楚王危急,楚昭王身边的鍼尹固站了出来,鍼尹固把负重用的大象牵出来,在它们尾巴上点上火,驱使他们向吴军冲去。大象们尾巴被烧灼,一头头像疯了一样往吴军阵营冲过去,许多可怜的吴军战士都被大象撞倒在地,踩成了肉饼。吴国军队不敢继续追赶,使楚王得以安全逃脱。
“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商朝驱使大象攻击东夷人,不止是文字记载,还有实物记载,在河南武官村的象坑中,发现大象身上系着一个铜铃铛,证明当时大象已经被驯养。
方相氏
“方相氏负责蒙着熊皮,戴着黄金铸造的有四只眼的面具,上身穿玄衣而下著朱裳,拿着戈举着盾,率领群隶四季行傩法,以搜索室中的疫鬼而加以驱逐。有大丧走在柩车前边。到达墓地,将把棺柩下入墓穴时,用戈击刺墓穴的四角,驱逐魍魉。”
方相氏是我国古代的最早的傩祭之神,起源是嫫母,嫫母为黄帝的次妃,容貌却是极为丑陋。黄帝巡行天下时,元妃嫘祖病逝。黄帝便命令嫫母负责祭祀,监护灵柩,并且授予“方相氏”的官位,利用她的相貌来辟邪
古书云:“方相氏,上古嫫母之后。黄帝巡行天下,其妻亡于道。黄帝令嫫母监护,立为方相氏。”
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就是方相氏。两汉时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
方相氏仪式现今失传,到底是如何起舞的,已经不可而知了
有关傩戏,到了唐朝出现了另外一种傩戏之主,那就是钟馗,所以我个人感觉钟馗可能就是方相氏的一种演变。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钟馗故事其实是来源宋朝,而在唐朝之时钟馗却是以一种傩戏而出现的
敦煌曾经出土过一篇名为《除夕钟馗驱傩文》文章大概意思就是说:“在一种叫做傩的仪式中,钟馗钢头银额,身披豹皮,用朱砂染遍全身。带领十万丛林怪兽,四处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
这里有一个疑问,在《新唐书·仪礼志》中详细记述了一次皇宫里举行的傩仪式。
从其中中记载来看,虽然仪式的名字都称为傩,但宫中的傩和敦煌《钟馗驱傩文》里的傩还是有着显见的差别,首先是规模的不同,其次是在国家典礼中傩舞的领头者是方相氏,而并非敦煌驱傩文里的钟馗。
这是因为在唐朝出现了两种傩,一种是官方主持的傩称为宫廷傩或国傩,另一种流行于民间,称为乡傩。
不可否认的是敦煌出土的《钟馗驱傩文》是最早钟馗出现在傩仪式中的记载,从唐代以后一些风俗志和诗歌里的片断文字描述来看,也只有在乡傩中才能见到钟馗的身影。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二者都是以凶恶姿态驱走神怪,归根结底方相氏是扎根在贵族上流群体当中,而后面演变出来的钟馗是扎根在民间,所以才得以流传下来,更甚者地位更进一步。
对了,我这里有一个不知道该不该说的,全国都流传的一个故事叫熊外婆,熊噶婆,其实就是民众们对于方相氏的残存记忆,但是因为失传,导致被以讹传讹,否则这个故事怎么会延续到全国,除非本来就是全国性的一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