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上半年实现净利12亿元
每股收益1.811元
□
本报
矫
月8月7日晚,中国船舶公布了2009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营业利润为14.74亿元,净利润为12.00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为1.811元。中国船舶董事会秘书施卫东对本报表示,他对半年报不予评价,“半年报是客观的清晰的,看报告就行。中国船舶2009年半年报显示,公司销售收入(不含共同控制企业)126.19亿元,同比增17.40%,其中造船97.10亿元,柴油机12.82亿元,修船11.69亿元,非船产品6.48亿元。报告期内,公司没有新船承接,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手持船舶订单126艘,2169.7万载重吨。承接柴油机4台(不含共同控制企业),累计手持柴油机订单114台,132.75万千瓦。中国船舶称,由于骨干造船企业效率提升,产能释放等因素,2009年上半年造船完工量高于去年同期,公司造船完工量增加,从而带动营业收入有一定增长。但由于公司产品结构变化、原材料、加工费用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公司获利能力下降。机械行业分析师郑贤玲认为,近期,船舶行业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因素:一是从6月份开始已经有了一些零星的订单,船东询价也越来越多;二是目前高价原材料已经基本消化,企业的成本压力有所减轻;三是人民币值相对稳定,汇率损失减少。不过郑贤玲认为船舶企业的业绩主要还是看船舶的需求和价格,而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是船舶的供求关系,短期内船舶行业供大于求的现状难以改变。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造船产业大幅受挫。自2008年四季度至今,新船成交几乎停滞,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等主力船型市场无一幸免,国际新船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同时,大小船企手持船舶订单履约风险不断增大,均不同程度面临订单撤销、新船合同价格重谈、船东推迟接船等诸多挑战。中国船舶称,由于世界经济对船舶工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后续有效订单需求的萎缩及手持订单的逐步履约,未来世界造船业将面临产能过剩的担忧,已经出现了订单少、船价低的不利局面。日前,国家工信部在总结上半年全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当前包括钢铁、船舶等行业都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来自市经信委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船舶工业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增势,但企业承建高附加值船舶能力的不足,已成为这些指标持续稳定发展的最大掣肘。机械行业分析师郑贤玲表示,目前,国际船舶制造业最大的问题是产能过剩,光是中国的船舶制造的产能就可以满足国际的需求了,这还不算日本与韩国的产能。郑贤玲认为,要想增加订单,提高船价,最好能进行行业整合,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淘汰效率低的产能,可以实现2-1
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