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有关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问题,很多人都存在一定疑问,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及方法!
1糖尿病古称“消渴”糖尿病古称“消渴”,但杂病中的“消渴”是一个以症状命名的疾病,除了糖尿病,还包括以“消渴”为主要症状的其他疾病(如尿崩证),但毫无疑问主要是指糖尿病。
2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成书的《*帝内经》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这一认识极其精辟。引起糖尿病的原因很多,诸如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但主要还是饮食因素。最早发现糖尿病人的尿液会吸引蚂蚁,原因其是甜的,见于唐初甄立言《古今录验方》,至今也有多年了。
3糖尿病病机和辩证论治(1).糖尿病病机主要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初、中期多为气阴两虚,其病在脾;中、后期则肾、心、肝、肺四脏皆受其累。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也就是把饮食物的精微,通过肺的气化作用而敷布全身,这一功能,又叫“转输”、“散精”。脾虚则运化失职,于是上奉者少,流失者多,糖尿病之“糖尿”,就是精微的流失。至于脾虚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饮食,二是劳倦,三是缺少运动,四是肝气郁滞。饮食因素实居其首位。脾与胃相表里。胃主纳,饮食太多、太好,或暴饮暴食,远远超过脾胃负担,初尚不觉,久之则必然伤胃损脾,既伤脾胃之气,也伤脾胃之阴。气虚则功能衰减,纳化皆失其常,阴虚则热自内生,津液为之消烁。于是“三多”(多饮多食多尿)、“一少”(体重减轻)、“一乏”(乏力)的典型症状就渐渐出现了,其合并症如肥胖、高血脂、高血压也纷至沓来,甚至出现得更早,且往往和糖尿病互为因果。应当指出:西医所说的“胰”包括在中医“脾”的功能中。因此,中医治“脾”,也包含了治“胰”在内。如前所述,中医学的“脾”,主要是一个主运化的功能单位,而非西医的解剖学单位。
糖尿病多见脾胃气阴两虚,但有偏于气虚的,有偏于阴虚的,亦多气阴两虚的。此外,糖尿病亦多夹瘀、夹痰、夹湿或湿热、夹气滞,但气虚、阴虚是本,这些都是标。一般来说:偏于气虚的,表现为乏力,腿软,稍活动即觉累,口不甚渴甚至根本不渴,饮水多则腹胀,食不多,多食即胀,大便溏或便次增多,但饿了又极难受,甚至会心慌,出汗,消瘦(体重锐减)或肥胖,腹大,肌肉绵软,舌体胖大,齿痕,苔白腻,脉弱。
偏于阴虚的,表现为口渴,虽饮很多水也不解渴,心烦易怒,消谷善饥,消瘦,尿多,大便干结,甚至数日一行,舌红苔少,脉细数或滑数。气阴两虚的,则兼气虚和阴虚两种证候。
气虚为主者,常以补脾益气为主,常用药如生*芪、党参、红人参、*精、山药、苍白术;脾气下陷,便溏,便次多者,加干荷叶、葛根以升清阳。此外,适当佐以养阴药,如玄参、旱莲草、女贞子。
阴虚为主者,以养脾胃之阴为主,常用药如麦冬、玄参、生地、五味子、枸杞子、玉竹、天花粉、西洋参、石斛、白芍、桑白皮、地骨皮等;阴虚燥热而渴饮无度者,加石膏、知母;心烦,消谷善饥,加*连、十大功劳叶。
由于脾失健运,既不能输布饮食精微,又不能将水湿排出,故亦常见脾虚湿盛或脾虚湿热之证。前者饮水不化,饮后、食后胀满不适,食不多,大便稀溏,苔腻舌淡,脉濡。后者渴不思饮,心中嘈杂,似饥非饥,似饱非饱,痞满,恶心便溏,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腻,脉濡数。前者宜温化健脾,常用苍白术、厚朴、陈皮、薏苡仁、扁豆、木瓜、藿香、谷芽、山楂、建粬、车前草、茯苓、泽泻。后者宜清化湿热,常用薏苡仁、藿香、佩兰、*芩、茯苓、泽泻、车前草、建粬、豆卷、鸡内金、杏仁(通利三焦)、枇杷叶(醒胃)。
可以认为这是糖尿病的变证变法,但就辨证论治的角度说,变法也是常法。脾虚湿盛,补阴药如地*、麦冬,嫌其腻;益气药如党参、*芪,嫌其壅,都不可概投。
“四桑汤”,用桑叶、桑椹、桑白皮、桑寄生,对糖尿病无明显症状,仅化验血糖高者,配合苦瓜(每天1根榨汁服),有降糖之效。因为真桑寄生少,市售者多是杂树寄生,故改用或加入桑枝。对有阴虚、气虚症状者,还当结合辨证用药,四桑一瓜酌情配合使用。惟苦瓜苦凉,用于阴虚燥热者较佳,而气虚便溏者用苦瓜会腹泻,所以对气虚者不用苦瓜,改用每日或隔日用猪胰子一具煨汤,或猪胰子研粉吞服。
(2).糖尿病初、中期,特别是2型糖尿病人,重点治脾。晚期则因久虚不复,伤及真阴真阳,重点就要放在治肾上,所谓“久病不已,穷必及肾”也。1型糖尿病亦重点治肾,兼调四脏。肾阴虚多见消瘦,面色黧黑,耳轮枯焦,渴饮尿多,盗汗潮热,心烦腰酸,大便干结,舌红无苔,脉细数,治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麦味地*汤加减,常用药如生地、地骨皮、枸杞子、菟丝子、玄参、麦冬、石斛、桑椹、桑叶、山萸肉、山药、首乌、白芍。
肾阳虚多见畏寒足冷,腰酸足软,乏力短气,阳痿,大便溏或五更泻,舌淡,脉细弱,宜阴阳兼调,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药如鹿茸(1g,研细冲吞,每日2次)、熟地、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杜仲、补骨脂、淫羊藿、附子、肉桂(桂附用小量)、葫芦巴。
阴虚阳虚夹瘀者都可酌加活血化瘀药,阳虚气弱加人参、*芪,阴虚燥热口渴者加知母、石膏、天花粉,方如玉女煎等。
糖尿病多伴有瘀血的病变,从临床实践到实验研究两方面均明确提出活血化瘀方药在糖尿病治疗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患者有手足麻木、眼眶黯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怒胀、脉涩或结代,及兼见其他瘀血症候者,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药物,如桃仁、红花、丹参、郁金、益母草、鬼箭羽、葛根、赤芍、川芎、蒲*、山楂等。或配用降糖活血方(方中用丹参、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木香行气导滞,葛根生津止渴)。
4糖尿病合并症(1).并发高血脂、肥胖、脂肪肝者,多从痰浊考虑,燥湿健脾是有效方法。常用药如干荷叶、苍术、白术、枳壳、泽泻、山楂、首乌、决明子、丹参、川芎、虎杖等。有时用明矾,每日1次,吞服米粒大一枚(约1.5g),连用1个月。
(2).并发高血压者,多为阴虚肝旺,常结合使用滋清潜降法,药如夏枯草、磁石、代赭石、决明子、野菊花、*芩、桑寄生、石决明、珍珠母、益母草、川牛膝。另用益母草60g,桑寄生、桑叶各30g,煎汤早晚浸足20分钟。但高血压也有气虚、阳虚的,不在此例。
5糖尿病人的饮食和运动糖尿病人在用中药治疗期间,主食控制在每天0.5kg以下较为适宜,一般早餐用50g,午餐、晚餐各g,这样,也就是七分饱的样子。每天还应喝-毫升的温开水(6-8杯水)。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病人可以在两餐之间适当吃些水果,如1个小苹果、1根香蕉或1片西瓜。
有的广告吹嘘“想吃就吃”是不对的,还得有所限制。限制的目的在于减轻疾病的脾胃负担,促进其功能的恢复。如前所述,缺少运动,则气血呆钝,脾胃的运化也失健,所以运动对糖尿病人很重要。如无严重的心脑并发症,每天都要坚持运动。选择一些适合自己体力和兴趣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广播操、跳交谊舞、乒乓球、骑车、打羽毛球、爬山、游泳、打篮球等,从每次5分钟逐渐增加到30分钟,几个月后,运动时间每周至少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周身发热、出汗感觉为好,不要大汗淋漓或气喘吁吁,总之要量力而行,更要持之以恒。
6检测可提早发现糖尿病今日临床所见的糖尿病,并不一定都因有了“三多一少”的表现才被发现,很多患者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血糖高、尿糖阳性才被戴上“糖尿病”帽子的。也有潜在糖尿病而不自知,先是发现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脑血栓、高血压、高血脂、白内障等糖尿病并发症,然后才得知早已患有糖尿病。既然先进的检测技术,可以在上述可怕的并发症出现之前发现糖尿病,那么,此时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就可以预防或推迟并发症的发生,使“坏事”变“好事”。
7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意义中药治疗糖尿病,其优点不仅是降低血糖,而且辨证论治,整体调节,对减轻或消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推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都有积极意义。大量临床病例证明如果没用过胰岛素或其它西药降糖药的,用中药后血糖降得快,有的患者服药后一周血糖即直线下降;用了胰岛素和降糖药的,中药降糖作用就慢,这可能与药物依赖性有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专篇论述消渴,其所拟之人参白虎汤、肾气丸这两张处方至今还用于治疗糖尿病。
推荐专家
您身边的家庭医生
张奇芬
内一科主治医师
主要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高血压病以及老年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治。
·END·
医院厚德·勤业·自强·奋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