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国内多地出现新冠疫情零星散发病例,河北、黑龙江疫情防控形势突然变得严峻起来。
突发的疫情,又给大家上紧了防疫的弦。
众所周知,中医辨证论治的理念以及中医药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证明了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
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同瘟疫的斗争从没有停止过。而中医药也是采用多种多样的综合方法来应战瘟疫。
这一次,我们请海派中医颜氏内科传承人、同济医院中医科颜琼枝医生来说一说《中医防疫,那些流传几千年的经验》。
海派中医颜氏内科第四代传承人
颜琼枝
同济医院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学术流派分会、脾胃病分会、外治分会委员
中医院中医药分会青年委员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学术上传承颜氏内科“衡法”理论学术思想和“气血辨证”理论体系,擅用中医气血理论诊治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脑梗死、后循环缺血等)、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脱发等)以及膏方调治。作为“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名医工作室”及“颜乾麟名医工作室”主要负责人之一,致力于传承和发扬海派中医颜氏内科学术思想,近年来参与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工作,担任《海派中医颜氏内科》、《颜乾麟医话医论医案集》副主编,参编《颜德馨中医气血理论与临床实践》、《颜德馨疑难病临证经验选》、《颜德馨用药经验集》等多本著作,教学上承担同济大学医学院留学生中医学全英语课程教学工作,以及海外留学生的实习带教工作,曾荣获院级讲课比赛一等奖等荣誉。
擅长:中医气血理论诊治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脑梗死、后循环缺血等)、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脱发等)以及各类虚证中医膏方调治。
坐诊时间:周日上午
出诊地点: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号(上海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医保结算单位)
02
07-
张文宏团队牵手颜氏内科,中西医结合防治公共卫生疾病联动机制启动
在中国疾病灾难史上,历代中医都会投身流行疫病防治一线与未知的疾病博弈,探索救治病患的新治疗方法。在年抗击“SARS”疫情时,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作为华东地区防治“SARS”的首席科学家,就与同行参与了治疗非典的方案制定。
本次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业务创新,为构建完善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作出积极探索。张文宏表示,中西医扎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医药和西医药的对待不同疾病,两者各有长短,虽然理念不同,方法有别,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治病救人。为了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必须发挥中医药优势、坚持中西医结合的特点,共同参与疫情防控。
接下来,双方将建立中西医结合防治公共卫生疾病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西医传统优势基础,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和市场手段,帮助建设中医科研支撑平台,促进“颜氏内科”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同时,在公共卫生、应急救治等方面,也将以“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为理念提升中医参与度,发挥其独特优势。
中医防疫
那些流传几千年的经验
01
“疫”的古代记载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大量有关中医疫病的理论知识。
所谓“疫病”,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传播且危害性较大的一类疾病。
包括古文献中的:
疫、疠、戾、疥
霍乱、痢疾、温毒
痧、斑、疹
大头瘟、喉痹、狂犬病等
在一些先秦的非医著作中如《礼记》、《淮南子》、《吕氏春秋》等等,均提到了“疫”字。
历代医学著作,对“疫”的论述则更加详细而明确,指出了“疫”的传染性。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
“人感乖决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再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及王焘《外台秘要》中的“时气”、“温病”、“伤寒”等,都有一大部分具有疫病的特征。
在宋、元、明、清著作中的“痘”、“大头瘟”、“羊毛瘟”、“烂喉疼”、“吊脚疹”、“鼠疫”等等,根据书中所描述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特点来看,毫无疑义,都是属于疫病范畴。
但是,若要从以上所文献所载的病名与现代医学中的传染病一一对号入座,则是很难的。除了有些记载过于笼统外,更有些造成疫病的微生物己在大流行过后彻底消失人间。
02
古人论述“疫”的发生与流行
我国古代通过对自然现象与人类发病的长期观察,认为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有下列四种为其主要原因:
当然,受知识水平限制,对有些因素不能客观追溯,只能用一种介于迷信的方法来阐释。
1
“疫病”归为“疫鬼”之说
在古代,有将“疫病”归为“疫鬼”之说。
●《楚辞·天问》:“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王逸注:“伯强,大厉,疫鬼也,所至伤人”;
●《释名·释天》:“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
●《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
2
“疫病”起于“疫兽”之说
“疫病”起于“疫兽”之说,就是说某些动物为人类疫病的传染之源,导致疫病流行。
●《山海经·东山经》:“?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鉤,见则其国多疫”;
●《山海经·中山经》:“复州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鴞,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
3
“疫病”起于“疫兽”之说
古人认为,疫病流行,是因为阴阳错位,四时失序,气候变异,产生乖戾恶厉之气。
●《吕氏春秋·孟春纪》:“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
●《季春纪》:“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仲夏纪》:“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
●《仲冬纪》:“仲冬……行春令……民多疾疠”;
●《春秋繁露·五行变数》:“火有变,冬温夏寒……则寒暑失序,而民疾疫”。
这种说法认为,“疫病”起因于时气不和,而人病疫也。
这种乖戾恶厉之气其邪非风寒燥火暑湿之六淫,又非寒热温凉四时之不正。盖六淫之邪、不正之气,必触冒之而始病。
4
“疫病”起于
古人认为,“疫病”发生是因为空气失于洁清,秽浊腐臭,触之伤人,尤其是战争后,尸横遍野,未及掩埋,化为腐臭秽浊,弥漫于空气之中,病原体微生物最易滋生繁殖,传播疾病,导致人类疫病的流行。
●《老子》:“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03
古人论述“疫”的特点及典型疾病
疫病属中医学外感疾病的范畴,具有外感疾病的特征。
同时,与普通外感病不同,疫病在发病、病机传变等方面又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疾病特点
如前所述,疫病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及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病。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疫病病邪是引起疫病的病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并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
《温疫论》中记载“无问老幼,触之即病。
多具有季节性、地域性
疫病是由疫厉病邪侵袭所致,而疫病病邪的形成受到一定的季节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疫病的发病及临床特征也会受到季节及地域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季节性、地域性的特点。
如在夏季雨湿较多之时,或华南湿热较盛的地区,出现的疫病多属湿热性质。
较强的传染性及流行性
清·熊立品《瘟疫传征汇编》:“阖境延门,时气大发,瘟疫盛行,递相传染。”
杨栗山《寒温条辨》:“凶年温病盛行,所患者众,最能传染人,皆惊恐呼为瘟疫。”
这些记载都表明了疫病具有较强传染性及流行性。
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病情重
疫病病邪侵袭人体后,发病迅速,并且会迅速传变,出现各种变化,为病严重。
如东汉·王充《论衡·命义篇》:“温气疫疡,千户火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人感乖决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
这些记载都表明了疫病的发病急切、变化迅速、情况急重的特点。
古代典型疫病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我国的古籍文献中有很多关于疫病的记载。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曹植·《说疫气》
曹植描述了当时的惨状,疫病的发生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曹植·《说疫气》
因受“伤寒”病流行之苦,张仲景潜心研究,写成《伤寒杂病论》。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史研究专家梁峻统计,从西汉到公元年,中国至少发生了次疫病。中医药在防治疫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虽没有细菌、病毒理论,却可以治疗传染性疾病。因为中医的重心,在于调整和改变人体的“内环境”,使细菌和病毒失去可以存活的条件而“自灭”。
直到今天,中医药在防治疫病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依然展现了强大的力量。
04
古代人的防疫方法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疫疠时常肆虐,为灾于我国人民,我们智慧勇敢的祖先,与疫疠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在与疫疠的长期斗争中创造了许多防止疫疠传染的有效方法。
古人治疫常需四管齐下:辟瘟、净秽、普济、辨治,这是一个完整的防疫体系,即预防、消毒、广泛施药、重点治疗。
1
1
1
辟瘟,即预防工作,当代医学通常有口罩、防护服等保护手段,传统中医则以焚烧烟熏、煎汤沐浴、佩带香囊等方法实施,辟瘟解毒,开窍化浊。
《肘后备急方》在“治瘴气疫疠温毒方”篇中载有各种预防方药,用药途径有内服、鼻吸、外敷、佩带、烧熏、悬挂等。
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也记载各种用法的防疫方药。如屠苏酒,可以喝也可倒在水井中用以消毒。
《千金要方·辟温》说:“辟温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屠苏酒方:大黄十五铢,白术十八铢,桔梗、蜀椒各十五铢,桂心十八铢,乌头六铢,菝葜十二铢。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得三朝,还滓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著药,辟温气也。”
辟瘟粉是一种像爽身粉一样使用的粉剂,杀鬼丸可以点燃熏香,也可佩带在身上,必要时还可以内服等。
清·刘奎《松峰说疫》避瘟方记载有内服、纳鼻、取嚏、嗅鼻、探吐、佩戴、悬挂于庭帐、药浴、熏烧”等多种药物预防方法。
1
2
1
包括净化生活环境,比如水源、空气的消毒消杀内容。
《续信验方·内科》说:“预防瘟疫法,用贯众、降香、朱砂、雄黄浸水缸内饮之,或随便放一、二味。”
《经验良方大全·瘟疫时症门》说:“辟瘟……又方:大贯众一个,浸水缸内加白矾少许,不染瘟疫。”
《备急千金要方·辟温》说:“治温令不相染……又方: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枚,又以二七枚投井。
《万病回春·瘟疫》说:“太仓公辟瘟丹,凡官舍久无人到,积湿容易侵人,预制此烧之,可远此害,极宜于暑月烧之,以却瘟疫,并散邪气,茅术一斤,台乌、黄连、白术各半斤,羌活半斤,川芎、草乌、细辛、紫草、防风、独活、藁本、白芷、香附、当归、荆芥、天麻、官桂、甘松、三柰、干姜、麻黄、牙皂、芍药、甘草各四两,麝香三分。上为末,枣肉为丸,如弹子大,每丸烧之。”
1
3
1
需要广泛施药予未病之人,或未受邪之地居民。所记载的方法多用固定成方,定期服用,产生防疫效果。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将欲入于疫室……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毎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肘后备急方·瘴气疫疠温毒诸方》说:“辟天行疫疠,雄黄、丹砂、巴豆、矾石、附子、干姜,等分,捣,蜜丸。平旦向日吞之一丸如胡麻大,九日止。令无病。”
《仙方合集·集补诸瘟方治》说:“雄黄丸,治疫,不相传染:明雄黄一两研,赤小豆炒熟,丹参、鬼箭羽,各二两。共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以温水下五丸。虽同床共屋,亦不相染。”
1
4
1
即对已染疫之人,用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方法来治疗。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明确指出:“家人视病者,可先服取利,则不相染易也。”
提出防治的具体方药“大黄甘草麻黄杏仁芒硝黄芩巴豆丸”,且强调常服熬豉、新米、酒渍,以断温病,令不相染。书中首先记载青蒿治疟,用蒜、乌梅、大麻仁、柏子仁、干姜、细辛、附子等预防温疫。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有赤小豆丸方(赤小豆、鬼臼、鬼箭、丹砂、雄黄)、太乙流金散、雄黄散等多个防疫的药方。
《和剂局方》仙术汤就是以苍术为君,配合千姜、大枣、杏仁、甘草而成,“能辟温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
此外,中医重视自身正气的调摄,对疫病的预防,历代医家多强调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包括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与习惯,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维持平和、健康、积极的心态等,都可以使机体正气强盛,以抵御疫病的传染。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古代的疫病种类不断演变,人们对之了解日益深人,因此对其防治方法和措施也不断增多,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内容,为现代中医预防与治疗传染性疾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依据。
人们应当在深入分析古代疫病文献的基础上,做到古为今用,针对现代传染病的特性与防治手段的不足提出更好的中医防治方法与措施。
关于“颜氏内科”
颜氏内科起源于江苏孟河医派,由颜亦鲁先生创派,百年来承袭融汇、创新之精神,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医术精湛,代代相传,在沪上渐成影响,成为海派中医内科主要学派之一。颜氏第二代传人颜德馨教授为国医大师,我国当代著名中医药家,在沪上行医七十余载,提出“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在于气血失调”、“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等理论观点,创立“衡法”治则,医治了许多久治不愈或复杂罕见病的患者,逐渐形成鲜明的海派中医特色。颜氏内科历经百年,当代传人有颜乾麟、颜新、屠执中、夏韵、韩天雄、魏铁力、李昊、颜琼枝等近百人。
参考文献:疫病中医预防研究,陈玫芬。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